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儒家文化 >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

字号:T|T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


                               
        王达三                   
                                 
                   
                   
                   
                      
                  明天,中国人,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陆人民将迎来历史上第一个法定的清明节(台港澳清明节法定化已有多年)。不少人乐观地认为,此举有利于拯救日渐飘逝的清明文化传统。然而,问题恐怕远没有这么简单。
                  
                  
                  
                     
                  传统清明风俗很多,如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但要之以祭祖扫墓为核心,折射的则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论语》)和“报本反始”(《礼记》)的文化传统。但在今天,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却身陷重重危机:其一,经过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激烈颠覆,中国的礼仪传统近乎断层,固有的文化精神缺失严重——跪拜祭祖通常被认为是“封建落后”甚至是“培养奴性”的东西;其二,当我们好不容易摆脱“文化自虐症”而试图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时,又不期遭遇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商业化的嘲弄——成千上万加入外来宗教的人放弃了祭祖扫墓的传统,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公祭则亵渎了祖先的神灵;其三,更为关键的是,现代社会出现许多不利于清明文化传统的因素,比如社会的流动性特征使越来越多的人“追远”变得异常困难,而中国特色(独生子女)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的出现则有可能从根本上断送清明文化传统。
                  
                  
                  
                     
                  不难看出,清明节法定化表面上虽然可以暂时提升祭祖扫墓的人流高峰,但却未必能确保清明文化传统的复兴,甚至很难阻止清明文化传统的渐行渐远。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现象会越来越少,相反人们兴高采烈踏青旅游的场景倒有可能随处可见。然而,清明祭祖扫墓的传统又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其一,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祭祖扫墓正是彰显“礼乐文明”和“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所以《礼记》上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其二,通过祭祖扫墓,逝者和生者之间确立了牢固的精神联系并形成了连绵不绝的生命之流,个人如此,家族如此,民族和国家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历史五千年连续不断的重要原因;其三,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使生者之间确立了“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邱逢甲诗)的民族认同感,这是中华民族抟成一体和中国保持“大一统”格局的重要原因。
                  
                  
                  
                     
                  面对中华文明遗传密码遗失的危机,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加以应对。清明节放假三天并加上两个周末形成七天长假的话,会使那些远在他乡的人们回家祭祖扫墓的机会大增;山林里焚香和烧纸或有不妥,但在平原则无不可,不宜动辄给它扣上“不文明”的帽子;“妖魔化”跪拜祭祖之礼尤是不稽之辞,正如进餐时西洋人用刀叉而我们用筷子,“追远”时西洋人默祷而我们跪拜——连战回乡祭祖因年迈体弱才免除跪拜之礼,但宋楚瑜却是不折不扣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这本是风俗习惯使然,何来高低上下?更重要的是,尝试把公祭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作为一种国家大典也应在考虑之列。
                  
                  
                  
                     
                  历史上公祭共同祖先起到过推动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但直到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送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之后,习惯了“天下思维”的中国人才意识到“民族与国家同构”的重要意义,才意识到境内所有民族都应视为一个民族和中国等而同之,这就是梁启超为什么于1901年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提出“中国民族”的原因。斯后不久,“中华民族”取代“中国民族”为人所普遍接受,正如德国民族被称为德意志民族和法国民族被称为法兰西民族一样。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近代以来公祭他们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共同追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与新生,正如英国思想家费希尔所说:“对民族精神的成长而言,最本质的东西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遭遇、共同的胜利、共同的成就、共同的回忆以及共同的愿望。”
                  
                  
                  
                     
                  质言之,近代以来的公祭共同祖先不仅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还是一个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是一个重铸民族精神亦即“国魂”的问题,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抗拒外侮实现民族独立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明乎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山先生在1912年民国肇造之初即派员致祭黄帝陵,而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也竞相致祭于黄帝陵。今天,维护民族团结制止国家分裂仍然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实现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更是我们百余年来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与此同时,全球化虽然带来文化上的交流与对话,但也带来了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的“我是谁”和“我不是谁”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辩异问题,因此公祭共同祖先还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普遍的“寻根意识”所使然。今年两会期间的一些政协委员提出升格公祭黄帝陵为国祭的议案,或许正是有见于此。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国祭”至少包括以下四层含义:其一,国祭在古代称为“国祀”,是一种
                  国家大典,也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为神圣肃穆、庄严隆重的一种,今天的国祭可由一个或几个中央部委来承办;其二,应该有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可能是最适宜的人选)参加并主祭,至少应由他们派员代为致祭;其三,应该有广泛的代表性,34个省市自治区(含台港澳)、56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华裔团体皆宜有代表与祭;其四,国祭是中国而不是外国的大典,应该具有中国性和民族性,或说要有中国传统祭礼的底蕴——目前的一些所谓公祭,参与者往往穿西装、献花篮、三鞠躬,场面更似一群国际友人在祭祀。
                  
                  
                  
                     
                  当然,是否和如何国祭共同祖先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不少反对国祭的观点有些偏颇。作为一种国家大典,国祭的实质在于“国”不在于“大”,劳民伤财、铺张浪费自当在反对之列;举行国祭和重视民生并不矛盾,因为个人也好民族也罢,既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文化生活。反对者还打出“国祭违宪”的旗子,理由是宪法明确规定“政教分离”。事实上,宗教和政治权力结合变成“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是为“政教合一”;把宗教和政治权力剥离开来是为“政教分离”,而此时的宗教就变成了“国民宗教”(nation
                  religion)或者“公民宗教”(citizen
                  religion)。无论如何,有一点很明确,即公祭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不是一种宗教活动——就像点燃“圣火”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种体育活动而不是一种宗教活动一样,因为中国并不存在一个和佛教、道教等五大宗教并列的“拜祖教”!
                  
                  
                  
                     
                  习惯了戴着西洋镜看中国问题的人常以为类似公祭祖先的国家仪式没有必要。那么,西洋的传统又如何呢?以美国为例,全年有华盛顿诞辰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美国独立日、退伍军人节、感恩节、耶诞节等11个重要节日,而美国当选总统手按“圣经”宣布
                  “愿上帝保佑美国”的就职仪式,更是一个举国为之瞩目的国家大典。这些节日,或是宗教性的,或是政治性的,都与美国建国历程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每年美国上至政府下至民众,都会举行各种典礼和仪式予以隆重纪念,从而起到了不断强化美利坚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作用,这是美国克服移民国家障碍而形塑美利坚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相比之下,号称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却没有几个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国家大典,实在是说不过去了。如果有,可以考虑从清明公祭黄帝陵开始。
                               
                      
                  不少海外媒体批评中国公祭共同祖先的活动是在推动或渲染“狭隘的民族主义”,坦率地说,这种民族主义比那种在伊拉克造成几十万无辜平民伤亡的“世界主义”要强得多。进一步说,作为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重建祭祖扫墓的礼仪传统,应该也必然会把崇尚世界和平的“天下主义”和“大同理想”涵摄进来、继承下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回家祭祖扫墓或者参加公祭黄帝陵大典,但礼主敬、祭先心,心香一瓣,遥祭祖先,虽不与祭,亦是祭也

    转贴自:《儒家邮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