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典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典教育

字号:T|T

2014年上半年“《论语》解读”和“中国文化通论”

“道家道教研究”课程总结报告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2014年下半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论语》解读”和“中国文化通论”两门课,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了“道家道教研究”一门课(与吴光现实合开)。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名称、学生人数、课时总量:

“《论语》解读”属于全校原典选读类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48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2×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42课时。

“中国文化通论”属于全校通识大讲堂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30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2×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42课时。

“道家道教研究”属于博士研究生课,不同方向的学生11名,每周3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3×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58课时。

三门课时总计:142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学校很重视原典选读类课程,“《论语》解读”课程分成四部分——《论语》每章的原文、注释、泛义和解读,按照顺序从第一篇第一章开始,计划全部讲完,但是实际上因为课时不够,最后不可能讲完整部《论语》,所以有些篇章只能选讲了。在备课中,我把解读部分作为重点,对历代注释进行全面梳理和比较研究,或选择,或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不仅为学生提供有关《论语》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论语》和孔子、儒学思想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中国文化通论》是原来在陕西师范大学的课程和教材,人大学生也很喜欢。我对这门课每章都做了PPT,把主旨、概要和重点都简明扼要地反映在PPT中上。本课程目的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的简明读本,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源头、产生、发展脉络、重要成果和基本精神、主要特征等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现代出路、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有所思考,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所辨析。

“道家道教研究”是在我与吴光现实在长期研究中国道家道教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先秦至魏晋道家人物和思想进行详尽评介,对一些重要和重大问题以专题的进行讨论,对东汉末年形成的道教至明清道教发展演变的历史、思想进行梳理和评述,注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道家道教,贯彻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方针,注意把道家道教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同时特别注意其现代意义和价值的阐发。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在“《论语》解读”的教学中,我注重把《论语》和孔子的时代、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今天大学生的人生实践和道德修养等结合起来,注意为大学生提供做人的道理,学习的经验,修身的方法,处世的智慧等,使他们不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增长人生的经验,注意课堂讨论,尽量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问答,思想讨论的风气,学生还比较满意。

“中国文化通论”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研究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热情。

“道家道教研究”因为是针对博士生的,以讲解为主,讨论为辅,效果比较好。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希望了解道家道教,学习道家做人做事、修炼身心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把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与道家道教进行比较,明白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教学中,我还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有的同学通过电子邮件给提出问题,我进行详细的回答,发到教学班注册的公共邮箱,除了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看到,也让所有邮箱地址的其他同学能够看到。“《论语》解读”的公共邮箱是:lunyujiedu1405@163.com  密码:123456lunyu,《中国文化通论》的公共邮箱是:chineseculture13@sina.com  密码:ruc2013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对我开设的“《论语》解读”、“《中国文化通论》”比较重视,下学期继续开设。另外,下学期又给博士生开设“儒学研究”,给硕士生开设“儒家思想研究”,两门课程试图把我研究儒学发展历史、儒学精神和现代意义的成果与研究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对儒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现在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我发现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普遍的问题是读原著较少所以,我要督促他们多原典,讨论问题以经典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激发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大的收获。

对于本科生来说,我讲课概括性较强,有的同学如果知识储备不够的话就容易赶不上,所以我今后得适当补充点接触知识。另外,现在学生一般喜欢轻松愉快的内容和讲课方式,比较而言,我所讲有些深奥和专业化,这方面今后要努力,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一些。

最后,感恩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大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 星

2014910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