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4年下半年评奖 二等奖 高梦涵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4年下半年评奖 二等奖 高梦涵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国际学院

专业:会计学

姓名:高梦涵

学号:201342212124

联系方式:18363993229

 

仁坛 一 659

“爱人”是仁最核心的体现,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先做到前者即“爱人”、“敬人”才能被别人爱戴和尊敬。乐他者之乐,痛他者之痛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思想的进步没能跟得上经济的发展,我们变得自私刻薄精于算计。同样是“爱人”,但也有不同。人的视野感很重要,爱家人朋友是“爱人”,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也是“爱人”,显然后者从个人视野跳跃到人类视野,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宗教布道,亦与佛教的“普度众生”和基督教的“博爱”相协调。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典籍教派,“爱人”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礼坛 三 592

“法”是规范,“礼”也是规范。但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法”是在行为发生后采取措施的准则,而“礼”本身就是对行为的一种规范,它更多的作用是防止错误的发生。显然,“礼”的教化作用要高于“法”,“礼”讲求一种主动性,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我不同意“性本恶”的说法,我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邪恶是因为缺少善良的缘故。这就像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关系。黑暗的原因是缺少光明,而黑暗仅仅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对缺少光明感受的描述。“礼”就像是照进黑暗中的光,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倘若人人都能做到“以礼修身”,那么生活中的邪恶也就会越来越少,人人都能闲适自然地生活,社会之大同具矣。

 

 

仁坛 十 376

人有良知,动物没有,因此良知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尺。作为人却没有良知,即是连动物都不如。良知有很多方面,责任感是良知,同情心是良知,羞耻心亦是良知。良知是需要培养的,婴孩呱呱坠地,他心中没有是非观,也不知道做一件事情应该还是不应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给了孩子生命,因此有责任把孩子教育成有良知的合格的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部分父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淡化了对孩子性格和良知的引导与塑造,造成孩子是非观的扭曲,这是个体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良知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善良程度,更反映了人对文明与高尚的追求。培育良知,需要学会善良和单纯,理性又感性地看待事情,学会换位思考,变得善良丰富而高贵。

 

 

义坛 七 571

生命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无所谓思想和创造。我很同意村上村树的观点:“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包括死,死亡的是肉体,延续的是思想。但思想的产生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因此珍爱生命才能使生命永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生命是父母赐予你的,因此珍爱生命也是“孝”的一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的人才会懂得爱惜别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如孔子孟子,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滋养着千秋万代;再如爱迪生居里夫人,他们创造的科学技术造福整个人类。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为人类的每一步探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人不明白生命的贵重与唯一,自残、堕落、自杀甚至谋杀他人,到头来追悔莫及。可是后悔是没有用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应该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一些小事就寻死觅活惶惶不可终日的人是不会明白他们在垂死之际的人的眼中是有多么的浅薄无知。因为一切错误在死亡面前都是那么渺小,那么不值得一提,只要活着,什么都有可能。

义坛 四 277

《五人墓碑记》中说这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我最初对“义”的理解是来源于这篇文章。“义”是健全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义”讲究“度”,低于或超出这个“度”都是不好的。比如说看到小偷偷窃他人的财物,出于正义,你出手相助,和小偷发生争执,失手把他打死了,这种“义”的行为就是过度。其实不仅仅是“义”,任何事情都应该讲求“度”。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中创作的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义”的最好体现,他将“义”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告诉我们:“义”中蕴含的不仅是义气,更多的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甘于奉献的精神。

“义”亦可理解为利益,时代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多地把追求财富最大化当成梦想,当成最终的人生目标,不得不说这是思想的退化。在利益面前,有多少人俯首称臣,甘于被利益驱使,做着违背良心的事?重义轻利的人的内心往往是空虚的,《红楼梦》中说:“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其实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时间,再比如爱。过去了就过去了,只能怀念。

 

 

智坛 四 412

创新是一种精神,他代表了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可悲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将孩子的创新能力扼杀在摇篮中。这种状况在中国大陆是一种常态,港台地区要好一些。前些天到青岛某小学做一次志愿者活动,主题是“感恩节”,让孩子们在卡片上写一些话。这些孩子上二年级,六七岁的年纪。五颜六色的卡片上清一色的“感谢妈妈,感谢爸爸,爸爸妈妈我爱你”。除了这些单调的话几乎找不到其余任何的内容。父母固然是首先感恩的对象,可是每天我们沐浴着阳光,不应该感恩阳光吗?我们看到各色的花草,不应该感谢他们吗?猫猫狗狗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与人们和谐相处不该感谢他们吗?试探性地问了问孩子们,他们的答案出乎我意料。又是清一色的回答:“不知道。”这次活动使我很触动,也让我反思了很多东西。中国的应试教育创造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谓优等生,当他们走入社会,发现分数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全部标准的时候,发现除了生搬硬套背书写试卷以外自己不具备其他技能的时候,他们该怎么办?中国有那么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真正追求学术的有多少人?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项的又有多少?屈指可数。追根溯源,创新的缺失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不少色彩。

 

 

智坛 三 190

批判是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看待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批判精神,有了批判精神,才敢于对旧事物产生质疑,才能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写文章,文章不惮千遍改,反复斟酌修辞用句,反复推敲故事情节,才能练就一篇好文章。批判需要勇气,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却患得患失,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徒劳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出了很多敢于批判的人才,他们正气凛然,不顾及自身性命,批判社会的每个黑暗角落,备受身体与言语之辱,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科学家束星北在听出讲台上发言人错误的时候,径直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这种做法是对演讲人的不尊重,但这种勇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是存在的。正是因为我们总是在一些问题上不愿追究得过且过,才使很多本应发光的思想渐渐黯淡,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信坛 三 178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不必每天有所担心地生活。我们总是被太多的事情所牵累,父母担心孩子的健康,学生担心自己的未来,商人担心自己的事业 怎样才能让我们过上安心自在的生活?我认为是诚信。即“信者,不负其心。”诚信的人不会做让自己内心惭愧的事,没有惭愧自然也就没有担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是无形的,若是需要契约来约定,就不是诚信了。诚信是一种自觉性,就像我们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是一个道理。但“信”又是相对的,有时候“信”如果与“义”相背离,应该如何选择呢?我认为即使已经做出了允诺,但允诺与事情真相、道德标准相背离,也是不能实施的。做人需要变通,一味地死板拘泥于小节,也就与“信”的本质所背离了。

 

 

忠坛 四 158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读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禁为老子的细致深奥所触动。老子认为“道”不可说,因此用人的行为来映射道的存在。上等人会忠于正道,努力追求。“忠于”正道,即是不改变内心的追求,不为世俗所牵绊,向着一个坚定的目标前进。在追求正道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忠”,即是忠于心中的理想,忠于父母,忠于社会,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不背弃“忠”的准则。只有同时做到这二者,才会在“道”和“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孝坛 十 159

古语云“忠孝不能两全”,我却不同意这句话。尽忠是对于国家,尽孝是对于父母,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尽忠与国家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护自己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即使出门远游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向。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忠孝不能两全的例子吗?我认为不是。把洪水疏通了,父母也是受益者。因此我们应该把“孝”上升到更高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把全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由个人走向社会,这便是“忠”了。李密在《陈情表》中说“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因此在皇上召他回朝廷任职时他拒绝了。有人把这看做是“忠孝不能两全”的典型;可养育之恩怎能不报?因此埋怨他不尽忠于朝廷一心念家的人必然无情。后文又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再为国家出力,这二者是不矛盾的。“百善孝为先”,把父母安顿好,把心安顿好,再把事业安顿好,自然也就是“忠”了。

 

 

孝坛 二 512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明白尊敬父母的道理,何况人呢。由是观之,尊敬父母乃是动物本能,是每人都要做到的。现今社会中,不孝敬父母的子女不在少数,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很经典的案例,一位老人的几个儿女约定轮流照顾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但兄妹几个所谓的“赡养”都仅仅是每天给老人送两次凉透的饭菜,没有关怀,更谈不上尊敬。最后老人死了,饥寒交迫死在街道旁。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赡养老人无疑成了近几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未曾深入了解这个群体,以为只要保证他们的温饱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曾经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做过幸福感调查,近三分之一的老人认为自己过得并不幸福,他们渴望的其实是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和爱。温暖和爱从哪里产生?从发自心底的尊敬而来。没有尊敬,就不会为父母的担心而担心,也不会为父母的快乐而快乐,这就违背了“孝”的基本,与“孝”的本质背道而驰。

 

 

廉坛 三 164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愤怒的时候不变样,欢喜的时候不失分寸,这是最难的事情。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经常会感到愤怒。但是能够合理排解愤怒的人却不在多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发脾气,向最亲近的人发脾气,但事后往往觉得没有必要,我们会后悔,会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失。可是伤害一旦形成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抹去。就像往树上钉钉子然后拔去,虽然钉子没有了,但记号永远存在。这就像冲动给人心里带来的伤痕,是很难被抚平的。因此我觉得教化永远比医治重要,鲁迅弃医从文,不就是想医治国民思想吗?有健康的肉体,却充斥着腐败的思想,这种人生依旧是空洞的。

 

 

毅坛 九 8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死作为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死看得太悲惨,以为死亡就是隔世,“贪生怕死”的人不在少数。其实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广度而非长度,太过畏惧死亡,也是对“生”的不尊重。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时光,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人怎样才能超出生死的界限?我觉得是宗教和爱。当你站在全人类的视野上时,也不会为个人之间的纠纷恩怨所苦恼了。

肉体没有永恒,精神才能永久流传。

 

 

和坛 七 46

文字是用来记录的,文章就是用来记录思想的。因为文字和文章,我们可以与先贤交流。“道”是文章的根本,通过文章这个载体,把“道”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短阅读成了我们阅读学习的重心,因为“短”,所以“浅”,这种阅读习惯给我们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它会随着时间的积淀慢慢显示出来。我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阅读纸质图书上,因此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历代先贤的思想,“文以载道”,却无人悟道,不能不说是科技社会的一种悲哀。

 

 

和坛 一 28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儿时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背诵的时候也经常会想大同社会中的人和事。

“家和万事兴。”国由家组成,家和才能国和,国和才有大同社会。我向往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只有在这种社会中,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交流,才会激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和价值非凡的创造力。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有权利用自己的努力赢得自己的尊严,都会得到付出后应有的回报。

“和”可以理解成“和平”,和平是“和”的底线,在和平的基础上才慢慢衍生出了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人与宗教的“和”,人与社会的和“和”。和平是个大环境,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大环境。和平的对立面是战争。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大环境中,因此才会产生不同思想的汇集交流。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我们有幸处于这个时代,有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精神财富。我认为和平不是永恒的,他只是战争之间的间隔。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小部分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安稳生活,他们的自私是战争的导火线,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比如说南京大屠杀,比如说纳粹党疯狂屠杀犹太人 这些都是人性的扭曲,是兽性,暴露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残酷的一面。“以史为鉴”,我们坚持道义,用“和”来警醒人民,不让违背道德违背人性的事情再次发生。

在“和平”的前提下,还要做到“和谐”。中医讲究阴阳相合。身体阴虚的人要补充阳气,但在补充阳气的同时也要注意与阴调和;《周易》中也讲乾坤和谐,天地平衡。由是观之,万事万物最终的状态总是要归于平衡,这是自然界的规则,也应当是社会人生的规律。

这是我对“和”的看法。

 

 

评价意见:本文能够结合当代社会状态,及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对各个主题做理解,虽深度不足,然而能够使读者共鸣,切身体会,亦有可观者。望能从理论的高度对传统义理作解释,更能体现传统的魅力。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