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教学点推荐的4位同学
在中华义理论坛上回帖的汇总材料
(2018年2月-2018年8月)
湖北大学教学点推荐的4位同学分别是:李莉、宋进斗、李早、李美逸。4位同学均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李莉、宋进斗、李早、李美逸各自精选的在中华义理论坛上回复的帖子(四位同学分别精选了15条左右的帖子)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中国哲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姓名:李莉
学号:201611120100004
总坛:三、39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尽的经典,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社会,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人们难免会陷于浮躁而不利于个人的心性修养,中华经典教育可以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稍作停歇,用心去领会经典中的义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个人的心性修养,能够有效地戒除生活和工作中的焦躁;另一方面,当今时代是一个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同时又相互融合的时代,只有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才能在这个时代更加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华经典教育有利于提升当代人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义坛:十四、107
朱子曾说“仁者,心之徳、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他对于“义”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强调“心之制”,即指“义”乃约束“心”的手段,是“心”动的依据,要求心之所动不可不义;另一方面强调“事之宜”,即指处理事情要做到适宜,根据傅佩荣先生的理解“义”字原来就有“宜”之意。从朱子的理解来看,“义”既包含了行动之前的动机,也包含行动之时的具体做法。因此“义”应该是由内而发的符合正义的行为。而告子却认为“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告子上》),这与孟子以及朱子的看法大相径庭,按照他的说法,我们的行为将不必求合于义了。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因为各国诸侯不注重义的重要性,只看到利,才会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而在今天,我们更应该见利思义,所做所为应该追求合于义。
义坛:十一、100
孟子去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首先问的是孟子能不能给国家带来利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这不仅是梁惠王对孟子说的第一句话,同时也是《孟子》一书的开端,这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状,各国相争,唯利是图,而将仁义拋诸脑后,这也正是孟子力图要去解决的问题。在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臣弑君”、“子弑父”等一系列有悖人伦的现象,原因在于“苟为先利后义,不夺不餍”,如果我们只见利而忘义,那么我们的心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这就会造成争抢,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攻城掠地,无不是为利,因此,太史公说“利诚乱之始”。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我们应该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作判断时心中要有符合正义的评判标准,做事过程中要做到适宜。在生活中做到正义先行,而后考虑利,追求符合正义的利,做到以义制利,才不会违背仁义道德。
义坛:二、103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义是人应该走的道路,放弃了该走的路不走,丢失了最本质的特征足额不知道寻求,所以学问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把那失去的本心找回来罢了。义是指人的行为要符合正义,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本心都丢了,又拿什么去指导他的行为呢?如果一个人的本心丢了,他的动机也不会是符合仁义道德的,那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他的行为也不会符合正义,我们只有先找到仁这个本心,才能够将它显现为行为中的义。
仁坛:四、513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的意义,真正掌权的人是各个诸侯,天子并无实权,老百姓也只是隶属于相应的诸侯。在那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增强实力,称霸天下,一味地对外征战,丝毫不顾及百姓的生死,而小国往往是被征伐的对象,而被吞并的小国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而就滕国这种小国如何能够免于灾难,孟子便拿出昔日周太王面对狄人的屡屡进犯为了保全百姓而自己离开的故事,周太王指出“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将去之”(《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认为他是仁德的人而纷纷追随他。仁德的国君会爱护他的子民,不会为了拥有土地以及其他身外之物而不顾百姓的生活,更不会主动挑起不义之战,而陷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仁坛:四、515
在古代君主和百姓的直接联系是很少的,最主要的还是君主与臣子的联系,君主了解百姓的情况也是通过臣子的,爱人民的一个最直接表现是爱臣子,从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不难看出君主是否是仁德的君主。对于如何处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孟子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君主看待臣子如同自己的手足,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狗与马,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泥土草芥,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敌。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孟子用手足与心腹、犬马与国人、土芥与寇雠来比喻君臣关系,如果君主清楚认识到君臣关系的相对性,就会主动听取臣子的谏言,和臣子的关系就会融洽。如果君主能清楚地认识到君臣关系,那他也不难认识君与民的关系,君主将会爱护百姓,行仁德之政,这样离王道还会远吗?因此,仁的对象还包括臣子,爱臣子是爱人民的直接表现,爱臣子有利于更好地爱人民。
仁坛:九、257
作为仁德的君主最基本是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为民制恒产。孟子在开篇回答梁惠王如何尽心于国便提出了他的经济政策,描述出他所理想的社会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可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富足的生活的条件,这也是孟子所说的恒产。
在孟子看来恒产和恒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根据朱子的解释,“恒,常也。产,生业也。恒产,可常生之业也。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四书章句集注》)。没有常生之业却有常有之善心,只有有素质的读书人才能够做到。如果普通老百姓没有常生之业,就会失去这常有之善心,就会胡作非为、唯利是图,结果触犯法律,就会有相应的惩罚,在孟子看来,贤人在位是不会放任这一切而无动于衷的。因此,贤明的君主会让百姓有常生之业,让他们对上能够赡养父母,对下能够养活妻子儿女,好的年成丰衣足食,即使是坏年头也不会忍受饥饿甚至死亡。而当时的情况却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主要原因还是百姓“无恒产”,没有常生之业。
仁坛:九、258
孟子认为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老百姓征税要合理,“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再一次提到恒产与恒心的关系问题,以及无恒心会造成什么后果,但不同于《孟子·梁惠王上》的是,之前要求的是要“制民之产”,而在这里,他强调要“取于民有制”。也就是说前面谈的是怎样让老百姓有常生之业的问题,即怎样让老百姓拥有的问题,而这里谈的是在老百姓拥有的情况下怎么从老百姓那里取的问题,即向老百姓索取的度的问题。为民制恒产就是让老百姓能够有土地相傍,能够依据农时耕种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以维持生计,在古代农民的收入不等于土地的产出,农民需要按照相应的赋税制度向国家上交一部分粮食作为赋税。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灾荒年的话,土地的产出肯定是远远多于老百姓生活的,但是如果赋税太重的话,即使是丰收也很难维持生活,而战国时期大多都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过度地向老百姓索取,而不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孟子指出“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七十人而助,周人百亩而徹,其实皆十一也。徹者,徹也;助者,借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在这里列举了夏商周各代的赋税制度,虽然他们有所不同,但是税率都是十分之一,这是很合理的,只有制定合理的赋税制度,制民恒产才真正落到实处了。
仁坛:九、259
要想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光靠养民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教民。儒家极为重视礼仪,孟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屡见不鲜,孟子大力提倡人伦,以期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孟子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办学校虽然称呼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教民的目的是阐明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关系,提升老百姓普遍的道德水平;而且处于上层的人明白了任何人之间的必然关系,百姓之间就会亲密,就会少了很多争斗,从而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教民是行仁之方,而教民所达到的效果同时反过来推动仁政的施行。
仁坛:十、490
良知是需要培育的,其中树立仁德观念是培育良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孟子看来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如果这个最本质的特征丢失了那又如何能培育良知,因此树立仁德观念对于培育良知十分重要。“仁之不胜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将仁与不仁的关系比作水与火的关系,从实质上来说,水是能将火浇灭的,但如果是很大的火用很少的水是浇不灭的,这是由于量的缘故,通常人们不会因为水太少无法浇灭大火而否认水没灭火的实质,但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却因为个别的仁没有战胜不仁而否定了仁胜不仁的实质。对于个人而言,这将导致个人形成错误的观念,助长不仁的观念的滋生,不利于良知的培育;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将遮蔽人们的眼睛,同时助长不仁之人的气焰,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仁坛:十一、229
“仁”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核心范畴之一,圣人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仁”这一核心来展开的,仁是自内而外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使行为表现出义的重要准则。孟子认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行仁德就好比射箭,射箭的时候是先要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应该反躬自问,而不是去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在行仁德的时候,如果自己做得不如别人好,那首先是得反思自己,看看自己仁之所起的“心”是否正,自己的本心是否还在。人生在世会经历很多事情,也会学习很多东西,但由于我们所看到的和所学到的东西良莠不齐,有可能把我们带到和本心相反的方向上去,我们应该时刻反求诸己,找回失去的本心并加以保持。仁由心发,只有保持本心,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孝坛:一、654
赡养父母,是孝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果子女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那更谈不上去践行孝的其他方面了。孟子对于不孝有两种分类的方式,其中一种是按照当时流行的五种不孝来分的。其中有三种不孝都是在说不赡养父母的,“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因为懒惰而不去工作赚钱,不管父母的生活;喜欢赌博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成家之后只顾自己的小家庭而不管父母的生活。动物都有反哺之恩,更何况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呢?如果连赡养父母都不知道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父母辛辛苦苦地将我们养育成人,让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求回报,只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得好,只要他们能给的,他们一定会尽心竭力地给我们。但人都是有情的,而且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年事已高,他们的身体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差,而作为子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赡养父母,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能只顾自己而把他们放在一旁不管不顾。
孝坛:四、43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异于禽兽的基本良知。“孝”表现在生活中会展示出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是自尊自爱。“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孟子将不孝归为五种,放纵耳目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这是第四种不孝。一方面,放纵耳目欲望,作奸犯科,必然会遭受法律制裁,自己会遭受刑戮,这会让父母很担心;另一方面,放纵耳目欲望,作奸犯科,从而受到法律制裁,这不管对于自己还是家人都是一种羞辱,而且父母还要遭受别人的嘲笑,使他们更加羞愧。父母生我养我,如今长大成人,没有好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反倒让他们为我操心,因我受辱,这是不孝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尊自爱,要经得住诱惑,不要放纵欲望,更不能作奸犯科,这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免于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不说要成为他们的骄傲,至少不会让他们蒙受羞辱,如此他们能过上安稳而舒心的生活,这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孝坛:五、98
所谓遵循正道,我认为可以理解为行仁义之道,这从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上来说具体表现为孝敬父母,那我们如何才能孝敬父母呢,我人为其中一点就是要不让父母陷入危险的境地。不让父母陷入危险的境地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父母主动陷入危险境地,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大麻烦,父母处于对我们的爱护心切,主动陷入我们所陷的麻烦甚至是更大的麻烦之中;另一方面,父母被动地陷入危险之中,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喜欢逞勇打斗,虽然我们逞了一是之快,但别人很有可能会找我们的父母寻仇,这样会让父母被动的陷入危险之中,这是不孝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主动加强个人修养,一切事情起于修身,我们应该将仁义道德内化为己,外化于人,这样既使自己得到了修养,同时又感化了别人,更重要的是不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也不会让他们被动地陷入危险的境地,至少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是做到了孝敬父母。
孝坛:二、657
所谓孝敬父母是要求我们既要孝顺,同时更要尊敬,只有尊敬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可以说是孝敬父母的本质要求。我们说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谢,以及对他们作为我们双亲的尊敬。但很多时候人们却单纯地把给父母物质上的回报当成是孝敬父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子女离开了父母去到大城市打拼,一年下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更有甚者,几年都没有回一次家,很多人往往借口学习或者工作忙,很久都不和父母联系,而钱却成了和父母联系的理由,没钱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要钱,自己挣钱之后会给父母转钱。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我给父母给钱就算是孝敬父母了,而缺少了对父母的关心,甚至都没有问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要的也许就只是我们能经常给他们打打电话或者开开视频,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当然物质上的回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赡养父母的表现,但我们不能让孝敬父母流于形式,而是应该从内心去尊敬父母,关心父母,使孝敬父母成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从而弘扬孝文化。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外国哲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
姓名:宋进斗
学号:201711120110011
义坛:十二、第222楼
生死是一个大问题,很少人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能保持无所谓的姿态。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再拥有,因此要珍惜生命。不珍惜生命的人势必会遭到人的讥讽。珍惜生命就要对死亡保持敬畏。不敬畏死亡的人必定不能明白生命的珍贵,而且也会是社会的威胁,亡命之徒是可怕的。然而,有的人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为了生存无所不为,这样的人也同样是为人所不齿的。因此应该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过于贪生,也不能把生命当儿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生死之上设立另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道德价值,孟子将之设为“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以义的准则当作生死价值的平衡点,不仅能减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有比生更为重要的价值;也能避免人们不爱惜生命的行为,因为不爱惜生命本就是对亲人朋友的不义。而将这一道理放在义利之辩上也是行得通的。
孝坛:九、第153楼
我们不可能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终究要离开父母出去闯荡,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再大,在父母眼中也只是一个孩子,孩子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所以,孝并不意味着死守在父母身边,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其实很少。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可以经常利用现代化工具跟父母聊聊天,向父母报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做到这些就是最大的孝了。
义坛:十二、第223楼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没有人不想得利,没有人想穷困潦倒。但是,君子爱财当取之以道,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来谋取私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迷失在物欲的森林里。中国的传统儒家的思想是“生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也就是说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但是我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同等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集体利益而去强迫个体做出牺牲,当一个人没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时,我们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他,只要他问心无愧,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即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种要求太高,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礼坛:三、第817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里出现了三个概念,即德、礼和刑。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后会将刑和礼对立起来,认为儒家亲礼远刑。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没有哪个时代不注重刑法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虽然并不主张以刑法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但是同时也没有否定刑法的作用,它最起码可以使“民免而无耻”。只有礼法而无刑法,那么礼法很难得到践行。说到底,德只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并非每个人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内外一致,可以做到知行合一,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也不会只是一个理想。因此刑法作为一种政治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荀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主张礼的同时,也很重视刑法。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很高,可以遵从内在的德,那么,他必然可以守礼;如果一个人德性不是很高,那么就用刑法来约束他,使其知礼,进而懂礼,最终由外到内地提升其内在品德。
礼坛:三、第818楼
我认为礼不是道德的一部分。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质”即为本质,指的是人的内在部分;“史”即为文采修饰,指的是人的外在部分。当把它们与道德和礼相对应时,我们便会发现,道德是一种人的内外品质,礼是人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影响,但是却无包涵的关系。只有内遵以德,外遵以礼,才能成为君子。德是礼的根据,一个有德之人,必然依礼行动;礼是修德的一种手段,“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能以礼约束自己,那么就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仁坛:三、第831楼
仁爱是人道的最好诠释。仁爱的基础是亲亲,所谓的亲亲是指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是一种发端于家庭,进而推向全社会的爱。意思是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他人。这一基础就决定了仁爱不可能是公德,而只能是私德。为什么说这种私德是人道的最好诠释呢?不管你承不承认,总之人总会有这种心理,即总希望与你亲近的人比与你疏远的人过得更好,不会希望一个陌生人过得比你家人还好。人的情感总是从离自己近出辐射向远处的。二者刚好和仁爱是一致的。现代社会,人们要求公正,公正被视为一种公德。但是绝对的公正是不可能的。《老子》第五章中说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将世间万物平等地视为草狗;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对每个百姓一视同仁。在孔子那里,绝对的公正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圣人才有的境界。我认为老子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人生活在这个为人所建造的世界里,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只有游离在人之外,成为第三者,无所凭借,才能有绝对的公正,这也就是天地、圣人的境界。
信坛:五、第231楼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确实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支持不诚信是好的会不会成立呢?显然是不会成立的。因为如果人人都说谎话,其后果只能是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可言,这样以来说谎话也就失去了骗人的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往了,社会必然会进入一种病态。往小处说,以信待人,人必信之,一个人如果永远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那么他是无法在这个世上生存的。信为立身之本,立世之本一点也不夸张。
孝坛:十、第213楼
忠和孝是不相冲突的。在孔子看来,忠也是对孝的一种阐释。在《孝经》里,孔子将孝道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和百姓之孝。并且具体论述了每一种孝。在阐释卿大夫的孝道时,他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就是说,对于卿大夫来说,以礼仪为言行准则,对待国君和父母,那就是孝。而以礼事君就是所谓的忠。在谈到百姓的孝道时,他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思是: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这也就是说,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国君,忠于国君也是孝的体现。
孝坛:孝、一、一楼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和敬是分不开的,孝离开了敬便只剩下了利的纠葛,敬离开了孝便只剩下形式。孝要求我们不仅要能赡养父母,更要怀着尊敬的心态。在我们未成年的时候,父母含辛茹苦,对我们做到了无微不至,那个时候我们理智不全,缺少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时常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不知何为孝,同时也很难被告知什么是孝。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明白了也应当明白了孝的含义,就应当付诸行动。孝敬父母不只是报恩,更是应当作为一种成年的子女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孝坛:孝谈论的对象、楼主
我们经常所说的孝所要求的对象其实是成年或知事子女。处于幼年时期的子女还没有形成对父母行孝的观念。处于这一阶段的子女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能力,对于那些关于孝道的大道理,他们还无法理解,因此,对他们讲这些道理就犹如对牛弹琴,没有什么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最多就只能对父母的话表示顺从,这种顺从往往是没有经过理性思维的,因此,不能将之说成是孝。根据经验可知,年幼的孩子,特别是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做一件事,更多是觉得好玩,或者是得到长者的赞扬和宠爱,而非出于经过理性思考的孝顺。“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背什么?有人说不违的是理,有人说不违的是礼,还有人说不违的是本分。不管不违的是哪一种说法,都包含着一种处理父子关系的反思性关系。这种带有反思性的理性思维是幼年人不具备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父母对小孩子身体的照顾和精神的支持。人们的评价重点也只会是父母,讨论的焦点问题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而非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对其子女不好,甚至是虐待子女,他们将不只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还可能接受法律的制裁,因为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然而,如果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不好,人们最多说这个小孩子不懂事,而不会对其进行过多苛责,相反还有可能会对其父母颇有微词,认为其父母没有将其教育好。很显然,在这一阶段强行对子女提出一些要求是不合适的。直到子女走向成年,有了成熟的理性能力,他们才会对孝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个时候用孝来要求他们才是较合理的。当然我的观点并不是要纵容小孩子,而是认为没必要对小孩子有太多超出他们年龄段的要求。
孝坛:九、第219楼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是因为要在家孝敬父母,父母的一喜一忧都要清楚,以便可以为父母解忧,使父母得以颐享天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女的每次远行必然会牵动父母的心,因此,为了让父母少些担忧,要“游必有方”。孔子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孝经》)意思是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这才是一个孝子应该做到的,做到这些,父母的忧虑也会减少很多,必能颐享天年。
孝坛:一、第650楼
《诗》云:“哀我父母,生我劬劳”。父母抚养子女含辛茹苦,历尽艰辛,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尽力供养双亲、照料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这是儒家孝论最基本的要求。“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青山不老,韶光易逝。俟至子女成人,父母年事已高,在世之日有减无增。子女养亲应有紧迫感,安身处世应以奉养好双亲作为基本价值尺度。因此,曾子提出了一入仕原则:父母在时,子女应“不择官而仕”。“故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转彀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韩诗外传》)官位虽低,俸禄虽薄,但能供奉双亲,人生价值已得到实现;如果一定要等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之时才想起奉养双亲,那是一种不孝行为。
礼坛:五、第413楼
礼最初源于祭祀,后来被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就是礼治,他们认为君臣之间有君臣之礼,父子之间有父子之礼,兄弟之间有手足之礼,夫妻之间也有夫妻之礼。《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对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就对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在这种严格的礼仪等级之下,统治者的地位就是至高无上的。儒家主张要实行礼治,是想通过礼仪规范来使天下归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那么,什么到底是“仁”呢?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而众所周知,儒家所谓的爱是一种基于血缘的亲亲之爱。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定,中国礼治是基于血脉关系的,以维护宗族等级秩序和“差等格局”的,它的基本理念就是严格不可逾越的等级观念。荀子也说过:“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
仁坛:十、第488楼
良知是人的德性的本原。王阳明认为“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良知就是人的德性的本原,就是仁义礼智“四端”之本体。良知是德性之知,是“不萌于见闻”的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良知发用于见闻之中,但“不滞 于见 闻”,它是先验的德性本原。他主张“ 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所追求的标准是人人心中皆有的良知,王阳明的良知说以吾心为道德实践主体,以为圣人是由自己的“ 立志确立的道德目标,圣人标准是由自心的道德实践所把握和规定的;他以“ 良知”为成圣的根据,致良知”为成圣的保证,认为“ 圣人是人人心中自有的,并且是人人都可做到的。良知是人人自有的本质.是每个人独立人格与自我意汉的再现,而致良知才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作用,这才是在道德修养中实现道德 自律的前提。
仁坛:十一、第227楼
什么是仁呢?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有子说:“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与。”(《学而》)所以说,孔子的“仁”是立足于亲亲之情的,仁者爱人是从身边开始,他所说的爱人是一种有差别的爱,是一种由家族向外延伸的爱。由这种仁爱,孔子就构建起了一种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中,每个角色都要各尽其职,守好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就是这种差别之爱的最好诠释。既然爱是有差别的,所以在用人时的信任度也因人而异,因此,他提出了“举贤”,“贤”当然是自己所认为的贤者,这是亲亲思想的必然结果。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姓名:李早
学号:201611120100006
【1】论坛名称:仁坛·仁与爱 序号:三 楼号:833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仁爱是一种博大又深邃的情感,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是最善良的精神。具体来说,仁爱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物。首先做到自爱,然后再爱他人,最后达到“泛爱众”。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人首先要“爱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接受、悦纳自己,表明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一无二的肯定;其次,汉字中“仁”的写法是“二人成仁”,这是说仁爱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不仅是要关爱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还要爱护众生,拥有一个博爱之心,关怀所有人;最后,仁爱就是“爱物”,也就是爱自然,对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所衍生的万物怀有一颗爱心,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2】论坛名称:仁坛·仁的来源 序号:二 楼号:365
仁的核心概念是爱人。仁爱之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之初,性本善”,我也很赞同孟子的性善论,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这些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人从先天就具备的。善心是人所固有的,性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通过人的心理暗示来提示人们在面对行为选择时趋向于去行善。那既然人心都是向善的,为什么还会有恶呢?这是因为人“渐失其本心”了,受到了外在的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善良本性加以摧残,才使得善性逐渐丧失。所以,人们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不仅要在主观上努力,而且,还要观察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多多反思自己,反观自己的内心。
【3】论坛名称:仁坛·行仁之方 序号:九 楼号:255
仁爱是人的较高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践行仁爱就是要多关照自己的内心,多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关爱他人,另外还要首先,我们爱自己,就要问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不要为外物所迷惑,在现实生活中,物欲纵流,关照自己的内心就要清楚明白自己的真实需求,不管是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只要是正当合法的,都值得付出努力去追求;其次,践行仁爱还要处于自觉自愿,在实际行动中靠理性精神和坚持不懈培养出来的自觉行为;最后,我们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所为有所不为,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完善,发现错误了就及时纠正。
【4】论坛名称:仁坛·培育良知 序号:十 楼号:488
人的良知的形成不仅要靠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人情感上共鸣去完善自己的品格,还可以通过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来培育良知。比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家庭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摇篮,其思想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家庭影响最为深刻;其次就是学校,当我们进入到学校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学校的老师就扮演了领路人的角色,学校教育也要重视人的德性教育;最后就是社会,当我们步入社会中,三观基本形成,在面临选择时可能会有妥协的情况,这时,应坚持自己的本心,约束自己行为,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5】
论坛名称:仁坛·践行仁道 序号:八 楼号:393
儒家的仁爱思想要求我们“泛爱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自己身处条件不是很有利的情况下,修养身心,提升自己;在自己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怀有一颗博爱之心,去践行仁道,尊重他人的需求和选择,尊重他人的隐私,关注他人情感。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我想,践行仁道给我们的具体要求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把每个人都看作是独立、自由的主体,尊重他人,平等共处,不差别对待,甚至歧视。
【6】论坛名称:义坛·爱护生命 序号: 七 楼号:763
爱护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过好自己的一生,还要爱护他人、他物的生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不仅仅在于长度,还有深度、宽度,人活着不仅仅是吃饭睡觉,过完一生就完了,而是要珍惜光阴,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去关怀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同时,我们对待小动物、植物也应有悲悯之心,不随意抛弃、践踏它们,把它们当作我们人类的好伙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7】
论坛名称:礼坛·礼的规范 序号: 四 楼号:484
对个人来说,古人对礼仪也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尊老爱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等。遵守礼仪规范不仅要内心真诚,出于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爱护、信任和感恩,还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不仅依赖于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还有赖于对不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规范的摒弃。
【8】
论坛名称:礼坛·礼的价值 序号:三 楼号:820
自古代以来,中国就很重视礼仪规范。小到坐车的规格、宴请宾客等,大到祭祀、诸侯国觐见,都有一整套的规范,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细化到个人,一个注重仪表、仪态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保持一个人的尊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容易对起产生一种信赖感礼貌待人,与他人的关系也能在一种良性状态下发展,而且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如果一个人不修篇幅,衣冠不整,在工作中也很难会让人对他(她)产生信赖感。另外,人们还会经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在现代生活中,送礼作为一种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联络感情、表达敬意、加强沟通的角色。
【9】
论坛名称:智坛·批判精神 序号:三 楼号:289
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批判反思,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作为个人,儒家强调要有内省精神,每天反思自己做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真诚待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学到了?如果没有,明天是不是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呢?每天用行动完成一个小目标,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律、自警、自励;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寻找差距。
【10】
论坛名称:智坛·知行合一 序号:九 楼号:267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意思是说不仅要知道关于善的思想、信念,还要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自觉地去践行它,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很多诱惑,很多人知道明明应该这样做,可还是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做法,这就违反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准则,这就告诉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的锻炼,知道善念是什么还远远不够,在实践中还要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11】论坛名称:信坛·信的行为 序号:四 楼号:622
“人无信而无立”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就是要讲诚信,“讲信修睦”(《礼记·礼运》)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讲诚信有助于形成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要求我们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尽自己所能努力办到,如果觉得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就要学会事先拒绝。在大学生中,不诚信的事例还不少,比如考试作弊、求职造假、随意违约等,严重损害了个人形象。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有个别企业不讲诚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对民众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威胁。
【12】论坛名称:孝坛·尊敬父母 序号:二 楼号:646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孝敬父母是理所应当的,细化到给父母端茶倒水、帮父母学习网上购物、耐心听父母的唠叨,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点出来,不顶撞父母,父母教会我们走路、吃饭、写字和说话等,当子女长大后更应该尽心竭力地供养和照顾父母,不仅要满足父母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应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让他们安享晚年。尊敬父母并不是说全听父母的,儿女们也应该有独立意识和能力,不应完全地依赖父母,丧失自主能力。
【13】论坛名称:孝坛·为亲解忧 序号:九 楼号:208
父母不仅是我们的长辈,还是我们值得信赖的朋友。父母和我们一样,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时,作为儿女的我们要做的是耐心倾听,如果能够帮助父母,就尽量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小时候我们安稳的生活是因为父母把风风雨雨挡在了外面,长大了,我们不仅要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而且为父母去遮风挡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14】
论坛名称:毅坛·自尊自信 序号:二 楼号:282
人活在世上要有充分地自尊和自信,一个拥有健康积极、奋发进取精神的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很难被打倒。相反,一个人如果过于自信或者过于自尊,就会形成自负与虚荣的消极情绪,这样容易迷失自己;但是如果一个人过于自卑,就会产生消极悲观的心境,消磨人的意志,对人生充满悲观情绪,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
【15】
论坛名称:和坛·天人合一 序号:三 楼号:232
“天人合一”就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讲的“天人合一”就是农业生产要尊重、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种朴素的天人统一观念和儒家的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因为任雪把天地万物都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自然能得出人类应爱护大自然的观点。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伦理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姓名:李美逸
学号:201611120100018
1.有时读古文故事,如《二十四孝》,不禁会问自己,世间的孝,都是一样的吗?纵观《论语》,不难发现,孝的三个层次。
在《论语·为政》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看一个人孝不孝,不在于能否赡养父母,而在于他是否怀着尊敬之心赡养父母,是否真正让父母心里喜乐。儿女要使父母有尊严、有体面,心宽体泰,舒适自如。
《大戴礼记》说:“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即,孝敬父母:最大的是让父母感到光荣,其次是不让父母感到耻辱,最低的,才是我们所谓的赡养父母。
最下一层是能养:“烹熟鲜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但是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小人都能够赡养自己的父母,要是对父母没有尊敬的话,那么,又拿什么来区别小人和君子赡养父母的行为呢?
孝的第二层次是不辱。就是在父母不在跟前的时候不要做什么不得体、不好的事,以致让父母的名声受到影响。最后是尊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敬父母的终点或者说最高境界是:成家立业,修德行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得到荣耀,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光宗耀祖”。
2.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每件事情都可以成为一个疑问的世界,很多学说,都标榜自己能解决所谓“本源的问题”,“终极的难题”,那么备受推崇的儒学,是否解决了个体生命永生的问题呢?当然不是,甚至于儒学,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生命个体是身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身体之一部分自然可以通过子孙而延续存留,但灵魂是没法继承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续集,不是孩子的前传,更不是任何人的番外,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而言,都是独特而重要的。
血脉的长存也许可能保证族类生命的延续,但不能保证个体生命之永生。谭嗣同早在百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父子之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者也。子为天之子,父亦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
因此,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思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才是真正“恰到好处”的“孝”啊!
3.孝悌之道,本就是是人之常情,是人性的最初的表现。在儒学里,就是“仁之本”。
《论语》里所说的仁爱,换言之,其实可以说就是孝道。在孔子那里,孝,以自然的血亲为纽带的。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孝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利己”。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甚至于在西方的经典读物中,也有与之呼应的文段,如《圣经·以弗所书》中所言: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孝,其实也表现了中国人对永生的盼望。如《论语·学而》里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听到对“孝”的质疑,例如因此而衍生出的一个词:愚孝。那么当孝遇到了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我在国学中,找到了答案。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现在看来,似乎太过绝对。儒家的孝,本源自人类对追求永生的渴望,但随着儒家的发展,孝的初始意义被逐渐省却了,其宗教意义逐渐演变为伦理意义,孝逐渐变成了孝道。这样,在理论上,就产生了一个必然要求,即要将孝的一方绝对化、权威化,而将另一方相对化、低矮化。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即:孔子说:“侍奉父母,若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委婉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的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谏,便是儒家的补救之道。孔子在此所推出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谏”。,“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5.仁,可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仁者爱人,就表达了仁最根本含义:即爱人,因此,后世也以仁爱并称。这两个字,言简意赅,意蕴颇丰,《中庸》里解释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就是作为人的根本,它使人成其为人。
这何尝不一个很伟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把人与物,植物,动物,都区分开来了。人有爱恨情愁,人有伦理道德,有智慧理性,这些都是人与其他外物的区别,而孔子认为,其中最大的是“亲亲”,也就是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是把血缘之爱、自然之情当作了人性的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正是这种思想的明确表达。当然,孔子并没有停留于这种爱,而是将这种爱扩展开去,也就是所谓“亲亲之杀”,按照亲疏的远近不断推己及人;也就是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普施爱于天下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是一种朦胧的博爱。
6.仁的另一面,是成己。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字形是上“身”下“心”。在《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古字“仁”是上“千”下“心”。于是,就有学者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变形。这样一来,“仁”字便成了“从身从心”。
身,《尔雅·释估下》:“身,我也。”可见,仁又表示对自己的爱。用那时的话来说,就是“克己”、“修己”、“成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修炼自己,成就自己。在《论语》中,这方面的教导很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一个人对待自己应有的态度。把别人当人在于要去爱,而把自己当人在于克己。克己是什么意思呢?克己就是克服、胜过自己的私欲。仁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而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修己以安人”,爱人与成己是一体之两面,“成己”是“爱人”的基础,“爱人”是“成己”的实现。
自己是一个出发点,自己若没有确立,没有能力去爱人,爱人成为一句空话。爱人又是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目标。人在对自己的体会中了解他人的需要,使爱人落到实处,也让自己的本性在爱人中得到完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要加害于人,不要强迫人,对人保持应有的尊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来说,要帮助他人“立”,就是要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7.孔子,是不轻许仁的。在《公冶长》里,“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段对话,以仁为标准来评价。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大将风度,可以为千乘之国的军事领袖,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冉求长于行政,可以担任公邑的长官,治理一方水土;公西赤能言善辩,锦袍玉带,倜傥风流,可以执掌外交,应对宾客。但是,他们是否达到仁德的境界,孔子不愿做出评价。孔子说这番话是就他们所具有的才干能力而说,并非说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而一个人是否达到了仁德的境界,是否为仁者,要看他的实际行为,所以,孔子回避这一问题。
8.“仁”的实际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界限比较模糊的,但在孔子这里,却还是可以寻觅出一些标准。《子路》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一个人平时的举止行为谦恭有礼,做起事情来认真负责,待人真心实意。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便是接近于“仁”的境界了。即使到了尚未开化的地区,也不要失去这种做人的品格。
即使是孔子最欣赏弟子颜渊,也没有被称为“仁人”。《雍也》里,“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违仁,就已经是是孔子对弟子的最高评价了。
在我看来,这未免也太过苛刻,但孔子对于人物的态度也并非总是那么不置可否或标杆太高,他对历史上的三个人物就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总之,孔子所称许的这些人,他们所考虑的都并非个人之利,而是国家的得失、道义的损益。
9.读了这么多,关于仁者何为,其实我周围的同学,包括我自己,对于这个问题,都不敢妄下定论。但《论语》里的一些解答,却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子张》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闻强记,善于质疑,结合实际。若能够做到这些,就不知不觉进入到“仁”的境界了。
《雍也》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从身边的人与事来谈仁,是实行仁的有效方法。而《论语集注》里也解释道:“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
《述而》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自己也不称自己为“圣仁”,只是将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追求的境界。
由此观之,中国哲学所传输给我们的,不外乎是这些概念:做圣人很难,但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这种积极的济世观念,直到现在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
10.《论语》中关于安身立命的智慧,不胜枚举,但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所针对的不是平日里就以巧言令色、阿谀奉承、哗众取宠的人而言的,并非批判他们“不仁”,因为这类人不必儒家圣人说,我们普通人都知道这类人的做法是“不仁”。
这句话出现在《论语·学而》第三节,在第二节中,讲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孝悌之义是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这第三节“巧言令色鲜矣仁”是用反面来说明仁不是什么。所以针对的对象,恰是“求仁”之人,让追求圣人之仁者不要误解仁的含义,不要以为对人待物和善友好、和颜悦色就是仁。
11.当我们上课时,总是会因为一些词或一些抽象的概念,要求老师做出相应的解释,哪怕是一些很宽泛的描述,但就“智慧”而言,最打动我的,还是当樊迟问老师说,什么是智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字:“知人”。真正的智慧就是面对人心,你有什么样的的判断力。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痩哉。”意思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并不是看结果,而是在于他心理的动态过程。那我们要如何观察一个人呢?孔子说,那就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子曰:“观过,斯知仁矣。”就是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真君子犯错后能端正态度立马改正,而且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是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知人之后,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他们都能各施所长。
我和同学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就是明明只是拥有一些的知识,却误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其实这是很愚昧的。智慧不仅仅只是依据知识的多少来判定的,它是需要(知识+经验+悟性),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的。这在今后我的学习中,其实是一件道阻且长却必须日益精进的功课。
12.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上,始终有着这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果我们不不遵守的话,今后毕业,势必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孔子曾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我们且看它其中非常重要的四个字“义、礼、孙、信”,意思是:“道义、礼仪、谦逊、诚信”,其中道义、谦逊、诚信都可谓做人之重要品性,都可谓长期践行才能养成的君子性情,而唯有礼字似乎是一条界限,或者说是基本准则,从礼字入手,依礼而行,才能真正走在通往君子的路上。
所以我觉得礼的第一境界是外在行为的准则。人是一个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化的结果。康德认为是规训让人成为人。试想一个婴孩在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它对于它的欲望,是各种手段无所用之不及,撒泼打滚更是常有之事,而一旦长大,又有谁会故伎重演呢?人知道了“礼”,便学会了克制与遵守,这正是我们成长所收获的累累硕果。
13.《礼记》上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是礼仪作为一种外在行为的准则被规训这样的方式应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而一个孩子慢慢变成一个人。而缺少了这样的过程,大概我们只能说他禽兽不如。
《礼记·经解》中也讲道:“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所患。”礼就像防止洪水的堤坝,如果把堤坝推掉了,就会有水患。假如认为旧礼没有用了,是腐朽的,不要去学了,而去之者,必有乱坏。
14.其实我认为,礼的境界不光是外在行为的准则,更是内在修养的标志。“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徒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里有仁爱,礼里有智慧,礼里有孝悌,礼里有品质,礼里有修养。
之前大热的电视剧《甄嬛传》里德华妃娘娘,骄横跋扈,倚仗自己的哥哥年羹尧,在宫中毫无礼仪与规矩,而他的哥哥由于战功显赫,被封为“一等公,他自持有功,目中无人,骄傲自满。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觐见,京城的王宫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竟然对这些同朝称臣的官员扫都没有扫一眼,骑着马就过去了;有一次接到圣旨,本应摆香案下跪接旨,但他就随便伸手接过来就完事了,看完后就随手丢到一边,毫无人臣之礼。正是这些不“礼”,招来了兄妹俩的杀身之祸。国学的智慧,其实是渗透到我们古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15.对于治理国家,廉政为民,哀公曾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老百姓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于是当老百姓对政府的或某些官员的一些做法有不同看法而又得不到合理解决时,人们就想到了上访,想到了去法院告状。这时我们的政府不应该觉得这是“刁民”,不应该只想到防和堵,而应该想到疏和导,想着如何真正为人民服务,想着如何为人民解决问题。即急群众之急,急人民之所需。
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奢望它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只是希望我们的为官者,好好领会:“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精神实质。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做个“思想纯正”的好官,倘能如此,人民幸矣,社会幸矣,我们的国家幸矣!
16.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说的不是正义与文化的结合谓之“政”吗?当今社会,政者即为掌权者,也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官”。“政者正也”就是要为官者正确用权,操守官德。孔子主张“选贤任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
正如孔子在称赞他的学生颜回时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一切,可能很多人说,那我们没办法选择,生活就是这样。难的不是颜回在这种境遇中捱过来,而是颜回的生活态度。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挑战,面对千载难逢的新机遇,作为领导干部更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永葆清正廉洁的本色。
- 上一篇:山西传媒学院開展院
- 下一篇:青岛市国学学会 姜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