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会沦为低智商社会吗?
来源:人民网
近日网上热传据说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最新著作《低智商社会》中的一段话:“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但是,找遍《低智商社会》这本书,我也没看到上述言论。实际上,这不过是有人借题发挥杜撰的。但即使如此,这段话依然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中国会沦为低智商社会吗?
如果单就中国人均阅读量偏低而言,那么中国的确面临着这样的危险。2010年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25本。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上,以色列、丹麦、瑞典等国甚至高达四五十本。
阅读尤其读书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是培养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而缺乏阅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阅读量大的民族不仅仅是在知识的储备上高于阅读量低的民族,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力也将借此占据上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激烈的经济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一个知识储备充分同时又善于思考的人,必然要比那些缺少知识又不爱动脑子的人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个体如此,社会又何尝能例外?
尽管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我们有多少享誉世界的品牌?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多少影响人类的伟大发明?缺乏创造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制约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重大隐患。造成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阅读量偏低显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因素。创造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艰苦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即所谓厚积薄发。没有读书学习的这个“厚”,哪儿来的创造力的“薄发”呢?因此,不改变中国人阅读量低的现状,我们还真有可能沦为低智商社会。
但老实说,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国人的阅读状况是不现实的,全社会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氛围只能慢慢培养。我个人认为,最现实的办法倒是近来颇受非议的大学扩招。如果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持续增长,那么中国人的阅读量一定会随之上升。以北京为例,2009年超过80%的北京市民有过购书经历;更让人吃惊的是,北京的人均购书量在19册至29册之间(不同群体有差别)。这个数字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北京是中国的教育文化中心,高校云集,高教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全国都是最高的。因此,北京人的阅读量全国领先也就不奇怪了。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其中一项是:2010年全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亿人。同200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对于中国这个曾经文盲遍地的国家而言,这实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成就。尽管社会对大学扩招所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有颇多批评,但从长远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的增加必将提高中国人口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习惯。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十年来中国高教人口的比重翻了一番多,为什么中国人的阅读量没有翻番?我分析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尽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的阅读量在增加,但其他社会群体的阅读量是在下降的,一计算平均数就把总量拉下来了;二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社会以后没能把阅读习惯保持下来。但总体而言,受教育年限越长,阅读量就越大。连续8次国民阅读调查都反映学生和公务员是我国阅读量最大的两个群体就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延长教育年限可以有效地培养阅读习惯。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缺少读书氛围的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一条捷径。因此,只要中国教育不失败,中国就不会沦为“低智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