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2022级
姓名:王亚蕾
学号:2022201074
联系方式:17853263569
中华义理总坛、四、第487楼
关于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楼主从经典教育的意义出发,结合现代流行方式,指出在中华全民族中推行中华经典教育,已经是非常迫切了。阅读作者的观点后我有几点感受:
目前中华经典教育传播存在的困境在于“数字鸿沟”下,信息传播失衡,再加上传播方式的文化创新力不足,经典教育传播的严肃性遭到了传播本身所带娱乐化相冲突。
所以关于中华经典的教育传播,在传统教育的方法上应积极结合现代传播方式。要依托于新媒体技术,打造特色项目。结合自身经验,目前我正在参与的一个项目是“古文字的创新教育与推广”,如何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是我们项目实施的背景,经过社会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关键在于,认为学习方式太过于枯燥。因此我们决定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将甲骨文设置成动画讲解的形式,并引入表情包等娱乐性的教具,结合历史小故事,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取得了优秀的实践效果。
因此中华经典教育面临迫切的境地,但是也要找准真正适合的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接力传统媒体渠道,扩大传播声量!
中华义理总坛、三、第488楼
楼主关于中华经典教育有六个方面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认真学习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和启示。
于我而言,学习中华经典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我的整体认读能力,帮助我扎实的打好专业基础。从我小时候,父母就和我一起学习经典。他们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教育孩子也就那么开始的几年,也是辛苦的几年,但是一旦孩子的习惯养成,后期作为教育的家长来说,是相当的省心的。而我们学习国学经典,每天坚持最多半个小时的诵读,对于我们也是
很好的一种坚持,在长期的诵读中,我们的识字量变大,从而逐渐过渡到对阅读的浓烈兴趣。走到哪里,都感觉带着一股浓浓的书香味道,中华经典对于整体认读和识字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孝坛、二、第738楼
孔子说:"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以委婉地说,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被父母接纳,仍然要恭敬不违,心里忧愁而不怨恨。关于孝顺,孔子的学生曾子可谓是深有体会。记得有一回,曾子在无意之中,锄坏了一颗瓜苗,他的父亲曾皙非常生气,棍子把他打昏了,曾子为了让父亲不担心自己,反而醒来若无其事地弹起了琴。孔子知道了,非但没有夸赞,很是生气,告诫曾子,当父母没有来由地打孩子时,要远远躲开,不要让父母背上残害孩子的罪名。将父母陷于不义之地,这不是孝,而是愚孝啊!父母并不是完人,难免会有与孩子相冲撞的地方。作为孩子,我们恪守孝道,在此基础上,对待父母的过错,也应当及时提出,“冒犯父母”和"一味忍让"都不是解决的办法。父母有过错,我们要劝谏。但若劝谏太直接,太冲撞,就有损于孝道,所以要委婉。
孝坛、八、第471楼
“孝”字有两部分;上部分意思是“老”,下部分意思是“子”,表示子必须对父母顺从。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中,“孝”是一个重要的德性。特别在儒家思想里,“孝”在与其他德性连接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我心目中最好的孝是一种真诚的心,记得古时候有个孝子的故事,有位父亲在孩子犯错时,总会很严厉地教导他,有时甚至还会打他,当孩子长大成人犯错时,父亲依然像以前一样教导他,有一次父亲打他,他却突然放声大哭,父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都从未哭过,为什么今天却突然哭起来了呢?于是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哭?”他回答说:“从小到大,父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父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父亲打我,我却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我能孝顺父亲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想到此我不禁难过的哭了起来。”故事出自刘向 《说苑·建本》:“ 伯俞有過,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甞見泣,今泣,何也?’對曰:‘他日 俞 得罪,笞,甞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每次看完这个故事我都很感动,相比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更喜欢这个故事,相比于各种物质上的孝,我更喜欢这种真诚的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诚的心才让孝顺有了标准,那就是尽心尽力、无愧于心。
孝坛、三、第185楼
在我们古代,儒家提倡的孝文化中包括了继承父志。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要求人们在平日里要理解父辈的事业,逝世之后要将父亲的美德发扬下去。尽孝道应该弘扬父辈们的美德,如同陆游在《示儿诗》说的那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后辈继承父辈美德。
在当今来说,我们年轻人追求自己的事业,不一定非要遵守父辈的事业,如果能理解父辈的事业,继承他们良好的品德就算是成功的了解。我们提倡现代的孝顺,非是子从父的孝。父亲和子女会有矛盾,有时候是难免的,这个事情要是发生在古代,人们提倡谏诤父母,子对父是有绝对服从的。而眼下我们的关系有所变化,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子女应该提出来,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现代是自由平等的开放社会,年轻人服从道德、法律与真理,而不只是父母。无原则地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
在古人看来,子承父业是孝顺。在现代的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人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按照子承父业的模式就业和创业,所以,这个观念也是与时俱进的。
仁坛、十一、第272楼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两个个方面来理解。仁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和品质。仁的本义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仁人具有宽厚的胸怀,能够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对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关心。仁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重视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牺牲来帮助他人。仁人在行为上具有宽容、善良、慈祥、谦和等品质,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仁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石。仁是一种智慧和智慧的表现。仁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明辨真伪,以正直和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仁人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行为和品质,善于发现和培养他人的优点和潜力。仁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智慧和智慧,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和谐共赢的目标。仁人的智慧和智慧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义坛、七、第870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掌握鲁国实权,他向孔子问为政之道,他说:“为了有道,杀掉无道的人,怎么样?”这遭到了孔子当头棒喝:“你为什么非要用杀人的方式为政呢!你追求善则民众就跟着善,君子的德像风,小人的德像草,风吹向哪里草就倒向哪里。”
孔子认为当政者不能以道的名义践踏人的生命尊严,道应该是爱护人的。当下,我们所说的人道主义精神,包括救死扶伤、救灾扶贫等都体现了这个层次的人道精神,这在中国历史早已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如政府遇到灾荒年岁的放粮赈灾,国家重视和平不轻言战争等,这些正是儒家人道精神的体现。
义坛、四、第419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践行“义”为快乐,为行动的指南,小人以获取“利”为快乐,为行动指南;《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大意是,遇到该做的事情不去做,是没有勇气的表现。《论语》中的“义”,主要的意思是做人做事应当遵循的道理、准则,指应该做的事情,是一种正当性合理性价值判断、实践理性的要求,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想要表达并加以成就的东西。
做到义是指道德伦理上的合理性,具体指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适宜性。人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要求人去做应当做的事,不去做不应当做的事。“义”是人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人就要忠实地履行社会赋予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
智坛、十、第437楼
学而时习。以学为乐、学无止境都是在强调学习本身,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对于“时习”,有种解释为“时常复习”,但从汉字演变的角度解释,周秦时期的“时习”应当解释为“在一定的时间实习”,更加强调要学以致用。尽管孔子十分尊崇《诗经》,但他仍然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字面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酬酢;纵是读得多,有什么用处呢?引申的含义就是,致良知必须要在事上练,才能使学习更加有意义,否则学得再多也是书呆子一枚。因此,可以说学习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修炼自我,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智坛、九、第362楼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崇尚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真正远离不仁的人。真正好仁德的人无比崇尚仁德,他会把仁德放在第一位;真正远离不仁的人,他能够尽心尽力去践行仁德,哪怕有一点不仁的事情加在身上,也务必去除才心安。有人能够一整天把力气用在践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能力不足的人呢?这种人可能有,但我没遇见过。”其实孔子是在讲没有真的下功夫去践行仁德,难道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吗?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吗?不是的!其实是心还不够诚。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很少人能够下功夫去开发宝藏,关键在于我们不是真的明白,当一个人的美德被呈现出来之后,她能产生怎样的巨大价值。原来我们并不是真的知道仁德。
孔子说:“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自己首先迈出第一步,去做一个更好的,更有人格魅力的人,从而唤醒身边人心中的大我。
和坛、一、第395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不己知”让我想到了孔子教育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能稍微有进步,就想让所有人知道。渴望被看见,被理解,是人之常情,但是“度”没有把握好的话,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扎实肯干,脚踏实地,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当取得成就时,人们自然会知道你。
相反,在潜心研究自己事业的同时,不能只是埋头前进,需要了解别人,做好为人处世。你不知道他人,可能会错过学习的机会、合作的机会等。所以我们认真观察身边人的言谈举止,仔细研究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了解身边人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其实我认为更可怕的是“不自知也”,不了解自己,就好像没有努力的方向,更何况去了解别人。
忠坛、七、第232楼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信为主。朋友没有一个不比你强。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君子不重则不威”强调的是“重”的重要性,我觉得这里的重强调的是自重,是要建立自己的自信自尊的人格。“重”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所谈到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是轻的根,静能控制躁动,所以只要保持自重,默默扎根,威严自然树立,为人是这样,学习也是,保持稳重,不浮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本立而道生。
“无友不如己者”,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大千世界,人人都交不了朋友,但是将“无”理解成没有,那他的意思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和。我们交朋友时,要做到见贤思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不能“势利眼”,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
毅坛、十一、第189楼
由仁出发,衍生出的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规范,成为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追寻,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主体意识是孔孟所倡导的,主体意识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自然统一的,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需要觉醒的主体来承载和弘扬。
品《论语》,增自我骨气,强应对之勇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即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其它植物大多都凋零。唯有松柏挺拔且不落,也比喻君子的内心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因此,我领会到做人也应该像松柏一样,在顺境中坚守自己的行事原则,在逆境中也坚守自己的做事初心,有骨气,不惧磨砺,不怕困难,勇敢坚毅,内心坚强,勇敢应对生命中每一个挑战。
信坛、二、第1054楼
中国人从来都说,人无信不立。信的重要可以窥见一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如果没有信,就无法实现人与人的相处,也就无法构建一个相互发展的前进的稳定的社会。所以,对待“信”这件事情,我们古人从来都是“敬”,严肃对待。这就好像是一种社会规则,在长期的发展中,成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潜意识里的必然。所以,作为国家治理者,肩负责任与使命,对于“信”的坚守就要更加严格了,要不上行下效,社会的正常运作就会出问题了。所以不论是从个人结交“与朋友交而无信乎”的反思,还是治理国家的“敬事而信”,都是人参与社会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地做到节约用度,顺应时机用人。后两个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没有“信”的基础,就没有办法继续进行,就好比是一个向上攀登的梯子,“信”就是梯子的两个竖条,而后续的都是横木,没有竖条,横木无处可以安放。所以,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信”都要时刻放在心中。小到一次时间的守约,大到一些承诺的实现。这些都是对外的,但其实“信”也有对内的部分,这部分在于你对自己的言行是否能够负责,能够把控自己,才能把控好自己的人生。另外,立下的目标也要及时行动起来,给自己正向的驱动,自己才会更加相信自己,自信也就是这么来的。
廉坛、十三、第52楼
做好自己,要坚持恪守正道。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领导者如果自己行得正,不待下令,那事自己就行了。领导者如果自己行不正,他下命令,也没人听。我们在家面对孩子,在外面对众人,如果自己管不住自己,就不要要求孩子、要求别人做到。孟子也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果一个人遵循善良、正直的品性,他的内心就是坦荡的,而一个人如果过于追求个人私利,那他的内心必定是阴暗和丑陋的。正直是一个人的做人底线,也是处事的基本原则,心中有杆秤,处事自然公平公正。习近平总书记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因为公平正直,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顺利执行下去,才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才不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才不会出现形式主义和腐败温床。
评语:本文对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笔者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将其有效地传播。笔者还深入探讨了孝道、仁、义、智、信等多种儒家价值观,并对其进行了生动的解读,范围面非常广阔。但本文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证可以更为详尽一点,文章内容大多都是体悟缺少一点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