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如何理解“国学进校园”?
在党中央文化强国的精神感召下,国学进校园的导向性和工作思路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将坚持中华文化精神的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一方面,要考虑未经官方正式的批准渠道,不纳入考试范围而介入的国学教育,能否与应试教育有效结合,家长能否接受?另一方面要注意,国学进校园不宜一刀切、形式化,应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相机选择,关键是寓国学精神于教育播化之中。
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出的一个问题。社会上的一些人士提问,既然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包含着国学教育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国学进校园。对此,与会学者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文化信仰的危机来自家庭教育的阙失,一个没兄弟姐妹、衣食无忧、为互联网络包围的“三独”子女,客观上难以养成关爱别人、自立、宽容、坚韧、感恩的美德,现行教育的智育与德育的脱节愈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日益深入,美国甚至考虑以提问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来作为是否准予中国人入境的一个必备程序。这是重塑文化自信的机遇。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教育者们有责任从传说故事、诗词文赋、行为礼仪中推动下一代重拾文化信仰。
“国学进校园”的确切含义应是“国学立校园”,以忧患和责任意识推动塑造灵魂的美德教育,将被历史摧残得支离破碎的文化记忆重新整合起来,铸造学校的时代国学之魂。如果忽视这一点,进了校园的国学,有可能再次被赶出校园。
为此,需要推进整体的系统的国学教育建构,需要引入中华文化意蕴的文化背景教育,提供适当的传播平台,还需要结合时代需要,构建国学教育人生化的社会平台。对此,广州东湖街介绍了将学校与分类得公司牵线合作,以环保文化宣传为平台,将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与贯彻天人合一的生态教育思想相结合,从而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生态伦理有效结合的实例,引起了与会学校教育者的浓厚兴趣,大家也纷纷介绍了各自推进国学教育的经验。有的学校明确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价值目标立校,有的学校采取的是系统规划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成长的年龄阶段特点,针对性地编印校本教学资料,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讲授,并且将国学教育融入思维训练、体育活动、国艺表演和比赛等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中。有的私塾学校和父母学堂把幼儿教育和家庭父母教育结合起来,不拘泥于常规学校的教育模式,进行启发式教育。有的学校提倡中国式诵读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思维的联想性和丰富性。有的采取“背诵、感悟、内化、实践”的教育路径。有的学校倡导以文育人,以文昌校,出现了当代大孝子的事迹。有的大学教师倡导“读、论、行”相互推动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校园中组织了读书小组,每天反复阅读、体会、交流《大学》、《中庸》、《论语》,主张使国学成为行为伦理。如与会者所言,国学的推动始于民间。现在的问题在于社会组织如何系统推动,政府部门如何配套促进。 二、以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和传播方式引导国学进校园?
有学者指出,国学是一个广义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体系。就体系构成而言,国学包括三个层次:最上层次为开辟中华文化之大道的元典思想和哲学层次,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即属此层次,而《易经》、《道德经》则是文化元典之作;中间层次为诸如中医、风水、武术、兵学、算术、诗词歌赋、书法、棋艺之类的专门技艺化术学化的文化;基础层次为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项活动的相关文化和风俗习惯。国学绝不限于儒学,中华传统文化属于一种面对未知世界的应对性文化,由此培育出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而且,随着时代的演化,国学也在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的过程中厚德载物,自我更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源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当代的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有机结合的“新国学”的时代属性。
文化建设应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与先进的人类文明相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发展。从近代到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间,广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对全国造成的先导性影响,其基础都是由开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风气之先的文化先行奠定的。中华文化的传播不宜局限于四书五经范围内的“国故”,应从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世界背景中,探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道路。这一过程有不少有益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乒乓球是由英国人创立的一项运动,但由中国人在世界发扬光大而成为国球。又比如,杂技是中国的传统技艺,而通过杂技来成功演绎“肩上芭蕾”的舞蹈(表演天鹅湖、梁祝等经典剧目),则以中国文化的表现方式诠释了外来的优秀文化的意义,并且还实现了本土文化的再创造。任何文化都离不开民族的传统和形式,但也不断在吸收外来先进成果中创新着生命力,上个世纪的全盘西化论与本位文化论的结果证明,任何文化都非靠纯粹性来维持其价值,只有通过理性的比较借鉴交融的方式,才能建立真正的文化优势。文化传播方式则应体现生动、活泼、多样性的时代文化精神,不宜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如穿着古服,乃至为庆贺学生考中名校而搞招摇过市的庆典。
三、国学进校园的教育内容,需要解决好什么问题?
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性和优势性,是通过对文化的本源性、民族性、交往性和世界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与抉择而发展的,它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本的内源动力。“国学进校园”是一项包括在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推广中华文化和教育的工作方案,包括组建一个国学传播平台,将学者讲座、教师培训、学生学习相结合,形成规范的国学师资、学生学习与成果交流这三个层次的国学传播推广体系。内容上,哪些宜进,哪些不宜进;应依据难易程度和学生智力成长的阶段性,把握好哪些先进,那些后进,以确立一个具有普遍引导意义的教育体系。国学教育首先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目前的探索阶段不必强求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完美。
有学者指出: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属应试型教育,学生多围绕应试这一中心进行填鸭式学习,教学大纲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尚不及过去,如何推动不具应试教育属性的国学教育,启发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的多方面的情趣,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美德的养成。就教育、传播活动的组织而言,目前的国学教育以普通学校零散的教育为主,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私塾、父母学堂等公益组织。要有效整合这些组织资源,处理好作为文化研究视角的国学和作为教育与传播视角的国学的关系,将国学研究与国学传播区分开来。教育更多地属于传道授业解惑,是对已知信息的社会历史性的传递;而研究则是面向未知的探索,更多地对已知的质疑和批判。这两者的区别即“文化与研究”之别,好比一个特色云吞店,吃云吞属文化范畴,而云吞做得好则属研究范畴。这也就是求道与传道之别,而“道”则涉及主体的价值目标追求过程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统一。
围绕当前学校国学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与会者指出,学校的国学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配套的活动。当前缺乏的是家庭教育(延续性教育)和学校教师教育(社会规范式教育)这两个推手的跟进。家长的国学素养的欠缺、学校从事国学教育的教师的缺乏与教师自身国学素质的欠缺,使得两个推手后劲乏力。再就是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把握好适度和适量。为此,需要专家和志愿工作者开展对父母和教师的国学教育或培训。还有与会者指出,国学教育一是要把握古今时代背景的区别、国人的当代性特点、孩童的心智成长规律,二是要有效处理几个牵手:大手与小手的牵手,内容与方法的牵手、示范与社会活动平台的牵手、教育研究与教育活动的牵手、教与学的牵手。
会议最后总结了本次讨论的要点,提出了以“尊道贵德、感恩报国”作为中华国学的教育宗旨,主张通过建设并配套国学培训平台、国艺活动平台、国学传播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国学进校园”的活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学中心杨知源博士
2011.12.12来源: 中华国学网
- 上一篇:对国学教育的质疑之声在两会响起
- 下一篇:台湾将儒教“四书”列为高中必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