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经典诵读教育”是提高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

“经典诵读教育”是提高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字号:T|T
“经典诵读教育”是提高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学生
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宁蒗县西川中心完小“经典诵读教育”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来自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中心完小,我校是一所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彝族小学,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12人,我校实施“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已经整整6年了,取得了良好的诵读效果,积累了一些关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今天,想就此跟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进行交流、探讨,以便能使这项活动能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敬请各位专家、同仁给予指导!
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我们民族贫困山区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大幅度提高我们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幅度提高我们贫困山区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曾多年在永胜和宁蒗两县的贫困山区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现贫困山区的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辛辛苦苦学了六年的语文,到了小学毕业竟然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写不出一段具体通顺的话,读不通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还不能用普通话与别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六年时间里,大多数学生竟然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课外书,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这样子的语文教育,不用问学生语文考试得了多少分,在我们看来是彻底失败的语文教育!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吗?不是。是我们的教师不认真,领导不负责吗?也不是。而是我们的语文的教育教学方法误入了歧途,因而导致了这样严重的后果!长期以来,全国上下、大江南北的广大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整天只带着学生组词、造句、修改病句,在题海里摸爬滚打,练来练去,六年下来,教师疲惫不堪,学生苦不堪言,而收获却就是那点或多或少,或高或低的考试分数,教师、学生腹空如洗,不会读书,不会写作,甚至不能与别人很好的交流!误人子弟!浪费时光!可悲可叹!
而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却主要是让学生读书、背书、对对子、甚至是抄书。三四年下来,学生不仅能自己读书写文章,甚至可以吟诗作赋。虽然学得不算轻松,而学习效果却比我们以“做习题”为主的语文教育强十倍百倍。这使我不得不向往古代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佩服古人的聪明!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古代的私塾教育,但他们符合人性,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优秀教育教学方法是很值得我们继承的。再加上我十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凡是那些勤于朗读背诵、勤于广泛阅读的学生。其听、说、读、写能力都会遥遥领先于那些懒得背诵阅读的学生。于是我坚信:多读是语文教育永恒的主题。多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民族贫困地区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如此,因为孩子们接触汉语的机会比起汉族地区和城镇小学的学生要少得多,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建立起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才会得到提高!
鉴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又有当时西川中心完小杨国忠校长的大力支持,在05年9月我便在自己所任的一年级教学班大胆的开始了“大量背诵、广泛阅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以经典诗文诵读为平台,辅之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大幅度提升民族贫困山区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大幅度提升民族贫困山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和目的的大语文教学改革试验。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让他们大量的读,也许有人会问,刚进校门的学生大字不识一个,怎么个读法?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传统的方法是学生进校门,先学拼音,再识汉字,然后到了三年级以后才开始阅读。而我的做法是一开始就让他们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去识字,怎么个读法,让学生用右手食指指着字(字体较大的教材),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反复几遍,一篇简短的诗文他就会自己读了,3-10岁的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是最强的,由于指着字读,反复与汉字见面,头回生,二回熟,多次重复,孩子就在无意识中认识了许多汉字。而且不是一个一个的低效识字,而是像煮汤圆似的一下子就飘起来几个甚至十几个。两年下来,智力正常的孩子差不多就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这时再为学生提供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画书、故事书、让他们自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反复与诵读时认识的汉字见面,所识之字又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就这样从诵读到阅读,又以阅读促诵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孩子的语文学习就建立在一个高起点的良性发展轨道上。随着孩子诵读和阅读量的增加,由量变到质变,孩子的语感能力大大增强,知识视野不断扩大,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获得了全面发展,人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升。
我们诵读经典,并不排斥语文教材,而是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相互补充。因为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是大多数现当代文学经典名篇,是名副其实的白话文经典,是我们经典诵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读的经典是开放的经典。它既包括古代的四书五经,蒙学读本、唐诗宋词,也包括大量的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甚至是外国的经典名篇。因为经典诵读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我们每天早上安排了一节20分钟的小课,由班主任,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除此之外,各班教师还利用班队活动课,指导学生写一写,画一画,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经典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后,幼者后。”“晨必盥,兼漱口,便弱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内容,我们还利用国旗下讲话,少队课等时间给学生讲一讲。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加以落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旗下讲话,用5分钟时间,全校师生一齐诵读一两句经典名句,声势浩大,气势磅礴,诵读效果非常好。其次,我们每年利用“元旦”和“六·一”各组织一次大型的诵读竞赛和展演活动。并对优秀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是进一步复习和巩固了一学期以来所读经典,二是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诵读积极性。我们还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相关的经典诗文朗诵、板报、手抄报、书写经典等活动效果也很好。校园网络和校园广播也为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供了许多方便。我们每天平均用20—30分钟时间,播出相关名家经典诗文朗诵,中华诵夏令营活动实况转播,经典古诗词歌曲欣赏,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不经意间接受着经典文化的熏陶,对学生良好语感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我们抓住了一切关于“经典诵读”的培训学习机会,如2008年11月,杨校长、和我在陈卫菁女士的资助下参加了由文山州人民政府、文山州文明办主办的“幸福人生讲座”。2010年7月又在云师大王议祥老师的帮助上参加了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在省城昆明主办的“第三届中华议理经典教育研讨会”。2010年8月在省教育厅语委办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派我校阮玉平老师和阮元江同学参加了由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在山东潍坊举办的“中华诵2010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从这些学习活动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经典诵读教育的方法。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另外,中国心关下一代委员会中华传统诵读工程,共青团云南省委、省少工委关于“经典诵读”的评优活动和《丽江日报》、《丽江教育》的宣传报道,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对我们是一种鼓励,又是一种鞭策。是我们深入开展这项活动自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我们在此给予最真诚的感谢!
通过西川中心完小长达6年的“经典诵读实验”表明: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教育”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一、坚持长期诵读经典的学生,识字量增大,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语文教材里的30多篇课文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于是孩子们便将求知的目光转向课外读物。他们的书包里都会有几本课外书,一有空就会拿出来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孩子自己会读书,喜欢读书,知识视野不断扩大,他们的学习也就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学生自己会大量阅读,只要所读之书健康有益,就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目的,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说,经典诵读教育是语文教育、是品德教育、更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历史、化育今人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经典诵读教育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所读之书越多,阅读面越广,语言积累就越丰富,语感能力就越强,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长期诵读、阅读经典的孩子,你只要给他一个切合他生活实际的作文题目,他们很快就可以写出来。文从字顺、入情入理。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写作,能与他人很好的沟通交流,喜爱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经典诵读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三、长期诵读、书写、讲解经典,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我县诵读经典时间最长的西川中心完小“经典诵读实验班”其班风、学风都非常好,学生个个开朗活泼,能说会道,同学之间相处十分友好融洽,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几乎见不到吵架、打架现象,这在我们这个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班上有些学生在低年级时候是十分内向孤僻的,可是随着诵读实验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大方,由沉默少言变得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而且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这一点在城镇学校和汉族地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小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四、长期诵读经典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强,而且能在错误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他们不是不会犯错误,有时偶尔也会出现一点问题,但教师只要稍一提醒,他们立刻就会明白错在哪里,并进行自我反思。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就在不断的反思和自我教育中得到了提升。经典诵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厚积薄发的教育。孩子诵读经典、理解经典并内化成自己的道德修养,外化成自己良好的做人处事行为,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期盼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经典诵写讲,不只是学生受益,教读经典的教师也会受益匪浅。只要教师是一个有心人,诵读、书写、讲解经典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对提高师德师风也有很好的作用。比如《论语》里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只要教师能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实际细心的加以体会。长期以往,教师的思想修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有的教师对于开展“经典诵读”首先是排斥,后来是认同,到现在是积极参与。他们之所以排斥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积极参与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诵读经典的价值。我们一般人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不去细心的研究,而是盲目的排斥。因此,很难接受新事物,很难有进步和发展。
今后需要迫切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需要建立“经典诵读的长效机制”,这是深入开展这个课题的重要前提,教育部之所以要将这个课题命名为“经典诵读行动”,而不是“经典诵读活动”,因为“活动”给人的感觉是短时的,是应时的,像一阵风刮过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但这个课题不是靠刮一阵风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我们长期地、深入地进行研究,需要我们大家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几代人来共同完成的,关系华夏文明传承,甚至是国家兴衰存亡的伟大事业。如果仅靠一阵风,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因此“经典诵读”,长效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
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专项经费机制。现在好多校领导和教师都追求一种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大家都知道这种急功近利行为不符合教育规律,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但它仍然引无数校长和教师竟折腰!你“经典诵读”不评价,不考试与我的绩效工资毫不相干。我读他干什么。何不如用这个时间来做几道题,或许考试时碰上能多考几分,领导高兴,工资增加,那才叫实惠!几年来我们曾尝试着将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评价揉合在一起,朗读、背诵平时积累占30%,笔试占70%。这种评价将学习过程和结果,朗读背诵与书写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但这项措施,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相应的配套政策,单纯学校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购买诵读教材也一样,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宁愿让学生买一本试卷集,也不肯给学生买诵读教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始终如影随行,无法摆脱。
关于语文学科的评价,应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才最为合理,因为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的内容比重很大,“经典诵读”和“语文学习”不是矛盾和对立的,其实完全是一码事。所以,在笔试的试卷里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点“经典诵读”的内容,才显得更全面。这需由县教育局统一操作更为有效。诵读教材今后最好像中小学教材一样也由国家免费提供。而且,要开发几种甚至几十种版本,由学校自主选择。
总之,“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是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的有效途径;是有效提高师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研究课题。我们一定要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搞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实验课题。为传承华夏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中心完小校长:阮玉平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