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推广需要不浮躁不离谱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冯铁飞 发布日期:2008-02-25 09:05
- 从大学纷纷开办国学课堂、国学讲座,到少儿读经班、“孟母堂”及国学博客圈出现,再到全球华人联合祭孔,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针对这种现象,有关专家称,国学的推广和普及需要不虚热,不浮躁,不离谱,应当理性地发展国学。
-
国学热在太原兴起
1月19日,太原,风飞雪冷。然而,在太原碑林公园内,几名儿童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论语》,而在隔壁,几名成年人正在向著名的国学推广者南林旺先生讨教;同一天,在太原市铜锣湾国际公寓的“一清水道馆”里,一个国学沙龙也进行得兴味盎然;山西“国学大讲坛”一如既往地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举行……这一切都表明,国学热正在太原市悄然兴起。
据了解,前不久,共青团山西省委进行了一项名为“在学校开展儒家经典教育的研究”的调查活动,结果发现,目前在太原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不同形式的国学教育。
山西省青年学者卫方正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去年5月,他辞职办起了文瀛书院。据卫方正介绍,文瀛书院的宗旨是“传承国学,开发智慧,让青少年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精华,打一生根基。”让卫方正觉得高兴的是,文瀛书院开办后的效果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家长们非常认可,孩子们接受起来也很快。卫方正表示,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士对此极感兴趣,太原一家私立学校的负责人还专门请他每周都到学校为学生授课。
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进行国学免费教育的史爱萍从2005年就开始在家里带孩子们读书。从《弟子规》读起,史爱萍自费印了200本书,发给来读书的孩子。后来,她的行为受到了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的关注,并帮助她将课堂转移到了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史爱萍说,一年下来,孩子们不仅背会了《弟子规》,而且将行为规范落实到行动上,家长们都非常满意。
2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被称为“国学文化一条街”的太原市西宫东街,这里摆放着近30个小型宣传栏,每个宣传栏上都写满《论语》、《三字经》中的名句。除了街边的宣传栏,两旁的墙壁上张贴着50多块宣传版面和黑板报,摘录了大量国学礼仪的内容。虽然是春节期间,但还是有不少居民在仔细浏览和观看宣传栏上的内容。
办起这条街的是太原市万柏林区和平社区,据社区主任李香莲介绍,社区还开设了国学礼仪特色班。国学礼仪班主要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论语》等传统启蒙读本与德行礼仪教材。让家长们惊喜的是,学过礼仪的孩子们都慢慢变得有礼貌了,有了好吃的,总是先给长辈吃,在吃饭时,先等长辈入座。李香莲说,这跟国学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做法已经被区里重视,并将在全区推广。
有些人利用推广国学敛财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从诵经的幼童国学私塾到天价学费的老总国学班,从各种学会的频频成立和一些讲评节目的走红,一些专家呼吁,国学推广不能像“芙蓉姐姐”那样被恶搞,这样下去对国学的发展有极大危害。
举国国学热也令一些专家感到担忧,称之为“虚热”。山西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教授说,如果国学一旦成为热点,国学专家成为明星,就会让学术本身变得浮躁起来,一些学者将难以坐稳板凳,国学的研究也将难以精进,长此以往,国学将走向虚热。
山西省美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原市委党校郑学诗教授对记者说,他个人并不太提倡办诵读班来推广国学。作为山西省当代儒家研究会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他对于社会上一些打着传播国学旗号的趋利现象也不赞成。郑教授表示,作为一个学者,他们的职责就是研究儒学与当代思维的对接,也就是让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正确的作用,对儒学取其精华。
中国当代儒学网管理发展委员会理事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柳河东认为,从当前的国学热总体来看,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要客观看待。但是目前的国学热也为一些组织和个人提供了借机敛财的机会,给国学推广蒙上了阴影。
理性地看待国学热
据柳河东介绍,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2005年正式成立,成立后创办了国学大讲堂,现在已经开办山西国学大讲堂30多讲,20多次沙龙;2005年、2006年、2007年举办了三次祭孔大典,以及儒学和社会学研讨会。还同其他省市联合举办了一些儒学方面的研讨会、论坛,与国内一些学术机构举办了全国性的研讨活动。这些活动都大大促进了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传播。
柳河东说,在具体的国学推广过程中,要有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大众接受能力的方式。同时必须有适当的人和适当的组织去做国学的研究推广,充分发挥专家、民间社团、网站等各方力量的特长。
柳河东还表示,政府应当对国学推广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上的支持,同时要对其进行理性引导。专家、学者、媒体等社会资源也应当对国学加大支持和正面引导力度,少些批判,多些喝彩,为国学理性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山西青年学者卫方正引用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先生在《国学宣言》中的话说:“国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要不断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质成分,强化自己,丰富国学之府。我们承认,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长途跋涉中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大批判洗礼,它呈现出的却是凝结着数千年历史智慧的厚重与沉稳。我们要将历史的尘埃以及腐朽之物清扫出国学之门,同时还要消除因20世纪的文化批判与传统断裂导致的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要把握国学的基本精神,反对形式主义;要在修复传统中防止复古主义发生,同时还要以真诚与谦厚迎接对国学缺乏基本了解的冷嘲热讽。我们不与任何人辩论是非,我们只考虑当今之世,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编辑:盛秀华)
- 上一篇:国学教育
- 下一篇:国学推广需要不浮躁不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