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半年《中国文化通论》《先秦思想史》课程总结报告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2011年下半年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国文化通论》《先秦思想史》两门课,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人数、课程名称、课时总量:
2011级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文献学、民族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16名,《中国文化通论》,3×18+6(作业)+课外讨论10=70课时。2011级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8名,《先秦思想史》,3×18+6(作业)+课外讨论10=70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学校很重视《中国文化通论》课程,2010年得到研究生处资助,《中国文化通论》教材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我在教学使用的就是我自己编写的教材。在《中国文化通论》教学中,我本着宏观概括与微观探讨相结合,文化哲学与文化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相融通,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的思路,不仅为学生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重要领域、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在《先秦思想史》教学中,我既注意思想史的脉络梳理,也注重对重点时代和重点人物的深入分析,注重思想与社会的互动,把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相结合,注意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精英思想研究和民众观念研究的互动,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等,教学效果还不错。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在《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中,我注意为研究生提供做人的道理,学习的经验,修身的方法,处世的智慧等,使他们不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增长人生的经验,注意课堂讨论,尽量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问答,思想讨论的风气,研究生还比较满意。在教学中,我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使研究生不但学到丰富的思想史,更懂得做人与修养,生活与实践的重要。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院研究生会(我的研究生靳晓东担任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会副会长)日心学社组织研究生面向作小型学术报告和讨论,我自己参与进行点评,锻炼研究生独立科研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上学期组织了两次学院日新学社研究生论坛。一次是11月9日我的研究生马强讲了他正在撰写的硕士论文《战国初期儒法交融现象探析——以子思学派为例》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并与其他研究生进行了交流,我最后做了点评。一次是11月17日下午采用学术沙龙的形式,主要参与讨论的同学为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专门史方向的研究生,主题是“大学生信仰的文化反思”。我还利用陕西孔子研究会接待了华侨大学王爱平教授,为陕西师范大学师生做了题为《印度尼西亚孔教:儒学的宗教化与印尼化——兼谈海外华人文化传承的机制与途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会长刘学智教授主持,常务副会长韩星教授点评。详见
http://his.snnu.edu.cn/Front/Article.aspx?ArticleID=24842
http://sanqinruxue.org/_d273168284.htm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对我开设的《中国文化通论》和《儒学与中国文化》这两门课相当重视,决定每届学生都要开设这门课。2012年上半年还要循环开的一门课的是《儒学与中国文化》。讲解儒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儒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和作用等,强调儒学在构建21世纪中国文化体系当中的主体作用。另外,给本科生安排了《孔子的人格与思想》的选修课,主要介绍孔子超凡入圣的人生历程和政治生活实践,分析孔子的思想体系。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现在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教育制度的弊端,研究生入学时基本功不够,读原著较少,我所讲对有的研究生觉得比较抽象,有的同学在讨论时提不出多少见解。所以,我要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我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激发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感恩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大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韩 星
2012年3月10日
- 上一篇:曲阜2011教学工作汇报
- 下一篇:汤霞玲2011年下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