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什么是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老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继续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继续
七夕“乞巧”的故事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继续 七夕吃“巧巧饭”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继续 七夕乞巧起源
农历七月七为什么叫“七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继续七夕名字的由来
喜蛛应巧、供奉“磨喝乐”的故事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继续更多七夕民俗故事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继续更多七夕民俗故事
“七夕”误解纠正
☆七夕≠情人节
有人将七夕等同于情人节,其实它与西方情人节有所不同。
有人将七夕等同于情人节,其实它与西方情人节有所不同。
西方情人节来自古罗马修士瓦伦丁牺牲自己为恋人们操办婚礼的故事,主要是未婚青年的节日。牛郎织女故事传承到后来,是牛郎挑着两个孩子去与织女相会,这样两个主角就不是未婚恋人,而是夫妻了。再者,“情人”二字在我国主要指非婚两性关系,包括婚外恋关系,传统观念较强的人们不易接受这个名称。所以贺学君先生主张七夕节应称为“夫妻节”,这更符合传到后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情节。冯骥才先生则主张七夕节应称作“爱情节”,那么这个中国式的爱情节就不仅是恋人们的节日,也是夫妻偕同孩子来过的节日,这种过法很有新意也很有意义。我认为这些意见都有道理,学者固然有宣扬自己主张的权利与责任,但最后还要看民众做了怎样的选择。更多
☆牛郎织女与七夕的误会
七夕节是一个富于特色与魅力的节日,主要在于它跟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形影不离。人们往往以为二者不可分割,其实这是误会。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并无天然的联系,二者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牛郎织女传说在春秋战国之前就产生了,七夕节到汉代才有记载,直到西晋时期,才有牛郎织女相会于七夕的传说见于文献。更多
七夕节是一个富于特色与魅力的节日,主要在于它跟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形影不离。人们往往以为二者不可分割,其实这是误会。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并无天然的联系,二者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牛郎织女传说在春秋战国之前就产生了,七夕节到汉代才有记载,直到西晋时期,才有牛郎织女相会于七夕的传说见于文献。更多
(转引自http://www.huaxia.com/zhwh/whrd/2008/08/108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