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住机遇掀起全民普礼热潮的建议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杨萍
十七届六中全会开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礼仪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传统。“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重礼仪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节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恰逢我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各市提出“文化强市”目标之际,建议抓住历史机遇掀起全民普礼热潮。
1 全民普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和条件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庄子讲“太和万物”,道家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 儒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三者都在不同领域追求和谐共处,这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是一脉相承的。全民普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和条件,“人和”才能谋求社会、政治的稳定。孟子讲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要旨在于“人和”,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很显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为贵”思想 , 与现代和谐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除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外,全面提升市民礼仪素质是长远大计。目前我国在礼仪道德建设方面,特别是社会公德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相继滋长;见利忘义、见死不救、损公肥私行为经常发生;不讲信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成为社会公害……
我们跨进新世纪,正在融入世界文明。身为中华儿女,理当以礼仪道德规范作为立身行事的标准,并把它提高到事关人格、国格的高度来加深认识,注重礼仪道德修养,提高礼仪道德素质。城市,是市民生活的大家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这个大家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现代化大都市每一位公民的自律目标。素质接轨,每个市民要从我做起。如杜绝诸如随地吐痰、加塞儿、不按规矩横穿马路、不文明口头语等 “小毛病”等。精神文明是实现文化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的公共礼仪道德水平,塑造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当然,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过程,也许这个过程中会伴有痛苦,甚至会有眼泪,但最后收获的必定是喜悦。
2 全民普礼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自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礼仪修养与道德修养密不可分。礼仪作为人生道德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形式,体现着时代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人礼仪修养水平的高低,是受其道德修养水平制约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一种魅力。有德才会有礼,无德必定无礼,修礼必先修德。大力加强道德修养对于提高礼仪修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中国历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道德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以德治国”的理论体系。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确立了“德治”高于“法治”,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把道德教育放在治国安邦、学校教育的首位。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把这一道德教育传统传承下去。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世界出现多极化的时代,更需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道德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做什么样的人,则取决于我们施以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位置不能变。
礼仪是道德的载体,是人生道德的具体化。在西方,人们把礼仪、道德、法律并称为三大守护神,礼仪位居其首。拿破仑﹒希尔认为,世界上最廉价的、而且可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特质,就是礼仪。礼仪具有自律性的特征。自律即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若是没有对自己的首先要求,人前人后不一样,只求诸人、不求诸己,礼仪就无从谈起。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应树立起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
3 全民普礼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民普礼正是实施这一理念的最佳方案。
近年来,重视“礼仪”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是传统礼仪失范,“无礼、失礼”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对包括“礼仪”在内的精神文明的要求与日俱增,公众普遍期望着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尽早确立。全民普礼工作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市民仪表是否庄重、语言是否文明、举止是否有节等都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形象乃至企业、城市甚至国家形象。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人道:“细节决定成败”。王夫之指出:“智者,知礼者也。礼者,履其知也。履其知礼皆中节,知礼则精义入神,日进于高明而无穷”。在当今世界,岂止是欲成为智者的人才须学礼、懂礼呢?全民普礼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4 全民普礼是增强公民意识的必然要求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一个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所具有的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制社会下形成的大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他人和自己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同时,这种意识还包括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即公民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然而由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使人们做出了诸如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公交车上不懂得礼让老弱妇孺的举动;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是政党制度,不懂得什么是权力制约,不懂得什么是法治国家、不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不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等。
全民普礼正是素质接轨的长效措施,能有效弥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缺失,完善人格养成,进而增强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结语
孔子曰:“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全民普礼已呈势如破竹之势,如何全面推行普礼教育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现在首都北京人社部已拟与社会相关礼仪文化培训机构联手推行市民礼仪文化普及,建议盟市委整合盟员相关礼仪文化资源,与市人社局联手打造礼仪文化普及大单,惠及全体市民百姓。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弘扬与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如沐春风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