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心是什么呢?它就是一切有情众生的真性,在父母未生我之前便已经存在,如今也继续存在,不变,永恒。因此,它便叫做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
这心原本清净。我们生时,它不是新造的;我们死的时候,它也不消灭。它无大小之分,亦无善恶之染。无物可与比拟,不可名言,但勉强可以把它叫做佛性或自性吧!可是从这自性中却流出无数妄想(一念三千),犹如大海起波涛,镜中现影像一般。
如果你想明白本心,必须先察看心的思念由什么源头流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须深深自问:“什么是我的自心?”并强烈地渴想解答这个问题。这就叫做“求道”,也叫“求觉”。
所谓坐禅者也不外是反观自心。寻求自心,最后必能导向正觉,这种修持乃为成佛的先决条件。
设想一个小孩,睡在他父母身边,梦见自己挨打或是生了重病。无论他在梦中受尽多少痛苦,他的父母都爱莫能助,因为谁也不能进入别人的梦境中去。如果小孩自己能够醒来,他的痛苦就自然解脱了。同样的,凡人知道自心即佛,就立刻有了觉悟而走上解脱之路。
此刻以眼观色,以耳闻声,举手投足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说在这些活动的幕后没有一个实体,但是,这些活动又都是自发的。反过来,也可说这些的确是某种实体的活动,但这实体却不可见。
在梦中你可能迷途而找不到归程。可是一旦从梦中醒来,你就知道原来你是在床上,而惟一可以就路还家的方法是唤醒自己。这种悟道叫做“还原”,也叫做“在极乐国中再生”。
有了这种觉知之后,要更着力像这样的参究:“我的身体好像是幽灵,又像河流里的水泡。我的心,反照它自身,如虚空之无形;可是在其中某处,却能闻声。是谁在听呢?”如果你照这样子猛力参究,全神贯注。努力不懈,你的理解力最后必将耗竭,只剩下深层的参究活动仍在继续。你终于不再察觉有身体存在。你一向执取不舍的种种观念意想,在绝对的参究之下,都消灭了,犹如水桶脱底,所有的水都流失了一样。接着而来的便是圆满正觉,如同枯树突然开花一般。有了这样的觉受,你便达成了真正的解脱。
不过即令到此地步,你仍须一再将所了悟的卸弃,同到那能了悟的一边,也就是说,向着根底,继续迈进。这样下去,你的妄情不断消失,你的自性就更加光明剔透,直到最后它将整个宇宙都照亮了。
切不可对此有所怀疑!如果你今生求悟之心太弱,不足以领导你到达这种境界,只要你临终前仍在积极参究,在下一生中你无疑的会很容易开悟,正如昨天未完成的工作,今天很容易完成一样。
在坐掸中,如有念头生起,不要藐视它,也不要珍视它,只是向你心中去搜求这念头的来处。你必须明白,在你意识中呈现的,或你眼睛所见的都是幻觉。因此,如果你使得心如虚空,不受杂质污染,即使你即将谢世,也可不受恶鬼骚扰。不过,在坐禅时,却不可思想这些。你必须将自己化成一个大问号,“这心是什么?”或“听这声音的是什么?”你一旦证知此心,就知道它是诸佛未生的究竟根源。观音菩萨之被称为观音,就是因为他观见(掌握了)周围世界音响的根源之故。
工作也好,休息也好,不可停止参究“听者是谁?”虽然你的参究已经几乎成为无意识了,那听者你还是找不到,所以应当更深一层的参去。
到最后连一丝一毫对自己的察觉都消失了,你就会觉得如同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这种境界也常被误认为见自本性。但是你应更热切的问自己“现在听者又是谁了?”如果你不停地钻研这个问题,把其他的东西全部忘却,就是这空的感觉也会消失.而你将不再对任何东西有知觉,只剩下一片黑暗…… 行者到此不可停步不前,应继续以全力参究“听者是什么?”只有在你参到山穷水尽的时机,这问题才会爆破,这时你会觉得如死人复活一般。这才是真悟。你就能和诸佛以及过去现在的祖师们面面相对。 你可以用这公案做一个自我测验:
一个僧人问赵州:“菩提达磨到中国来有什么意义?”
赵州答:“花园里的橡树。”
如果你对这则公案尚有些许怀疑,你必须从头再参“那听的是什么?”
来源:佛教在线作者: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