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历史 > 朱熹

朱熹

字号:T|T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五十二,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元晦,一字仲晦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諡,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编辑摘要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生平事迹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建阳史称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贤过化”之乡。与孔子齐名的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

  (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

  (二)罢黜和议;

  (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杭州,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图片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还乡。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由于朱熹勾引两个尼姑当自己小老婆的事情暴露(恐为栽赃),监察御史沈继祖乘机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学术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 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 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二十七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按朱熹《年谱》,《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据今人朱伯昆考证,“《本义》于《启蒙》前,并未成书。”(《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年)此说可谓精确。需要说明的是,《易学启蒙》虽列朱熹名下,而并非他一人所为,是他与蔡元定通力合作的结果。蔡元定学生翁易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记载道:“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辨有所启发者非一。……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则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蔡氏九儒书》卷首《蔡氏诸儒行实》)此“先生”是指蔡元定。翁易关于《易学启蒙》是由蔡元定起稿、朱熹删润而成的记载,在《宋史》中有同论。《宋史.蔡元定传》曰:“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毕竟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这一点同时在未熹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印证。朱熹在给蔡元定信中说:“《启蒙》修了末?早欲得之。”(《文集.答蔡季通》)又说:“《启蒙》所改是否?又天一地二一节,与天数五地数五相连,此是程子改定,当时不曾说破,今恐亦当添程说,乃明尔?”(《文集续集.答蔡季通》)朱熹在《启蒙序》中也明言:“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此“同志”即蔡元定。“为书四篇”中“书”即《启蒙》。由此可知,翁易所记可信。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文学著作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

图片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秋月

  

  清流溪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两悠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 东风:春风。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补充资料

  朱熹逝世 :1200年4月23日(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逝世。

  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译文】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传世名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类别:教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读书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修养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类别:友谊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类别:道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类别:道德

  朋友,以义合者。 类别:友谊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 底:同“的”。 类别:道德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类别:读书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类别:修养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类别:修养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类别:修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类别:时间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道德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类别:读书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类别:道德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类别:道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类别:修养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类别:道德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学习

  礼即理也。 类别:修养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类别:道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类别:学习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读书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类别:修养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类别:道德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类别:志向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类别:人生道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类别:道德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恩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纪念馆

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文彩斐然。

  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庄重、苍劲,有书法大家的风范。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40余年,继承和发展了理学体系。殿前大门两侧的草书楹联表达了朱熹继承和发展的深邃意义。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联文说明朱, 熹的理学思想已成为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

  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这块原为清乾隆皇帝于公元1787年为“紫阳书院”御题的匾额,其大致意思是:“学”为格物,“达”为致知,“性”为道,“天”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体现。即通过道德修养,追求“至诚”的境界,以感应天地,达到“天人合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最欣赏挂在大殿内、由潘主兰先生撰写的一副篆体楹联。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阐述了朱熹的理学以孔孟等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义朴素思想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为与孔孟等先哲并列的地位。全联是: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赵朴初先生参观纪念馆后,对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著述和创建闽学体系的功绩表示钦佩。他应主人之请,挥毫书写了一副对联,以示对朱子崇仰之情。联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

  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

  朱熹哲学当代争鸣朱熹汲取了《易传》和中医学的营养,对生命有着心身一体的理解。在朱熹生命哲学中,魂魄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把朱熹理论说成是客观唯心主义是值得商榷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指出:

  佛学,通过佛教的教义,给人以不生不灭的希望。而理学之前的儒学,特别是汉儒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却不能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应该说,在理学出现以前,儒学还没有形成独立而有力的对佛学的理论批判(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但是儒学的人文精神,势必鼓舞起广大仁人志士积极发展和自觉维护儒学的基本理论。为了战胜佛学的挑战,儒家需要寻求更真实的学问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以真以诚,面对虚妄的轮回和转世学说。于是对自然现象的更准确回答,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更真切了解,成为战胜佛学最有力的工具。儒学,迫切需要《易传》思想的复兴和医学成就的融入。

  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代表,他的心性理论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天、天命、天理、心性、身、血气,这些概念基本反应了朱熹的生命哲学观,也提升了儒家心性学说的价值。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政敌对朱熹的陷害和污蔑

  1、朱熹和严蕊

  这大概是朱熹在现代中国人心目中最有名的故事了。这不奇怪,中国人的八卦精神和八婆精神,向来是天下无双的。这个故事最早在洪迈的《夷坚志庚》中虚构: 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唐与正为守,颇属目。朱元晦提举浙东,按部发其事,捕蕊下狱,杖其背,犹以为伍佰行杖轻,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而系乐籍如故。岳商鲫霖提点刑狱,因疏决至台,蕊陈状乞自便。岳令作词,应声口占云:“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在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岳即判从良。”

  虚构之一:朱熹是那一年的七月二十三日到台州的,严蕊那时被唐仲友送到老家黄岩包养,八月上旬才由黄岩缉拿归案,八月十日唐的亲家、宰相王淮即将朱熹的停职。当时的记录都表明严蕊一直系狱在本州,由通判赵某问案,所谓“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完全是扯淡。

  虚构之二:后来的词家已经考证的很明白,这首狗屁卜算子是高宣教所作,高是唐仲友的表弟,是一位喜爱乘坐高级轿马出入妓院的时尚青年。

  虚构之三:岳霖(岳飞之子,岳珂之父)从未作过浙东提刑。事实上岳霖和朱熹的私交非常好。朱熹的父亲因反对和议,遭秦桧贬斥而死,和岳霖可谓同仇敌忾。岳霖也信奉理学,他俩的政治理念和哲学信仰都接近。岳霖之女嫁陈俊卿之孙陈址,而陈址拜朱熹为师,在古代,这种关系是非常亲密的了。

  事实是,那一年浙东大灾。因为此前朱熹在崇安县处理饥荒极有办法,并创立了社仓,在南康军任上也政绩斐然,宰相王淮虽然厌恶理学,仍觉得朱熹是处理大灾的理想人选,派他去赈灾。七月二十三日,朱熹巡行到台州,发现了宰相王淮庇护下的知州唐仲友的贪 污王国。唐贪 污的主要方法有两条,一是让税警交警衙役等多收钱收大钱,台州两年内有二千多民户破产,死于狱中百余人;二是公款充私,官家的库银就是他家的。唐仲友干的最有创新意义的一件事是官鸡勾结以残民,当时台州名妓严蕊、沈芳、王静、沈玉、张婵、朱妙等均被唐私下包养,而这些名妓又为虎作伥,恃宠残害小民。(关于名妓严蕊的伟大事迹,束景南教授考证的极详细。)呵呵,现代派的官和现代派的鸡,唐是一个贪官兼(此处粗语删去)、文人又***的人物,在今日的中国似乎不难遇到。

  朱熹的可恶之处在于不懂得做人要厚道,前后六次弹劾唐仲友,终于只能灰溜溜的回家卖红薯了。

  政治上学术上朱熹均是洪迈的大仇人,而唐仲友是洪迈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洪写《夷坚志庚》虚构朱熹和严蕊的事,在庆元二年十一月到十二月间,这一时间很值得关怀,因为这一年朱熹被政府封口,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在家中接受一轮接一轮的政治迫害。此前洪迈主修国史时肆意篡改历史,被朱熹多次批驳,洪迈就在朱熹不能发声时来诬陷了。洪迈中伤朱熹,是必然的事,两人结仇很久。不仅是学术上有分歧,道德上也对立。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宁死不屈,在金国度过了十五年流放生涯。但虎父犬子,洪迈后来也使金,竟至于下跪乞怜求生,天下传为笑谈。他早年依附汤思退(秦桧的亲信,秦死后掌权,延续了秦的那一套),后是王淮的得力党羽,为清议所鄙视。朱熹似乎也特别痛恨洪迈,在陈俊卿的墓志铭中直斥洪为奸佞小人,这样的墓志铭古今罕见。

  2、沈继祖弹劾朱熹的真相

  庆元二年十二月,沈继祖弹劾朱熹,其第六条有“诱引尼姑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的话。这是后人最喜爱引用的指责朱熹是伪君子的例子。但这完全是造谣,陈荣捷和束景南辩驳最为详细。其实这很容易想象。朱熹天资极高,年未弱冠就享有盛誉,宋人最喜爱写笔记,朱熹这样的名人(尤其还是个千夫所指的名人)作出出格的事,还不被人记入私人blog?但竟没有朱熹的糗事的记录,所有后世针对朱熹的诬陷,几乎都来源于沈继祖这个满纸谎言的弹劾。呵呵,有趣。

  沈继祖弹劾朱熹是在庆元二年十二月(《宋史》本纪第三十七宁宗一),很凑巧,和洪迈虚构朱熹和严蕊的事的时间相同。其时朱熹落水狗一条而已,没有任何反驳的能力。

  沈继祖弹劾朱熹,其实是胡纮的稿子。《宋史胡纮传》载:“然未有诵言攻熹者,(纮)独稿草疏将上,会改太常少卿,不果。沈继祖以追论程颐得为察官,纮遂以藁授之。继祖论熹,皆纮笔也。”胡纮创作了朱熹的诸多糗事,但他升官了,不是言官不适合弹劾朱熹。恰好沈继祖因为攻击程颐升任言官,所以胡纮让沈继祖去贴这张大字报。胡纮和朱熹的结仇,非常可笑。“纮未达时,尝谒朱熹于建安,熹待学子惟脱粟饭,遇纮不能异也。纮不悦,语人曰:‘此非人情。只鸡尊酒,山中未为乏也。’遂亡去。”朱熹一生贫苦,每天都和学生一起吃些粗茶淡饭,《朱熹传》:“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这纨绔子弟胡纮以为穷人家最少也应该有鸡吃有酒喝,朱熹给他吃粗米饭就是不近人情,最终报复了朱熹,人心之险恶如此!

  沈继祖弹劾朱熹,称朱熹“娶刘珙之女,而奄有其身后巨万之财。”俺见过本朝哲人某某某某等的著作,言必称朱熹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剥削阶级的豪富。这是俺见过的好笑话之一。陈荣捷先生曾经“从朱子之家世,俸禄、穷困、印务、受与诸方面,考其固穷境况,以见君子固穷在我国历史上,少有如朱子者。”(《朱学论集》)。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書法風格

朱熹的書法被譽為「漢魏風骨」及「韵度潤逸」。下筆點畫圓潤,善用中鋒,運轉沉着順暢,入筆藏鋒隱芒,絕無狂躁之跡;結構穩健典雅,行氣連貫,不刻意工整,風格洒脱自然。朱熹是儒家哲學的宗師,書法的字裏行間洋溢著文人的書卷氣,崇尚傳統法度是可以想見的。他主張「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縱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也就是說,書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筆墨才能表現出自然的意態。歷代名人對其書法的評價很高,也明顯地披露了他獨特的書風:

「朱子繼續道統,優入聖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即沉着典雅,雖片縑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璠璵圭璧」。

「晦翁書,筆勢迅疾,曾無意于求工,而尋其點畫波磔,無一不合書家矩矱」。

「其詞皆冲口而得,字亦縱筆所書,矩度弛張,姿態逸發,雖晉唐諸名家,未易比數」。

「前人論書謂真卿書有忠臣骨,今觀文公之用筆斯言為不謬矣」。

「晦昂先生精忠古節,博雅明古,為世之賢,表明千古,然對書法尤為神妙,固平生亦書無幾,故後世見者鮮矣,此卷為黃士司馬藏之久矣,後乃流落於世間,吾昔在教時僅得一見,然未及盡觀以為恨焉,今幸復見於友人齋中,足以與公之筆墨有緣也,用是書此以序其本」。  

「是書風流韻達,雅緻超群,實乃天然妙品」。

http://baike.soso.com/v88836.htm?pid=baike.box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