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八成人认为存在汉语应用危机 专家呼吁保护汉语
汉语的危机》作者、《文艺争鸣》杂志编审朱竞:汉语危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汉语表达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的普遍漠视,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传统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断裂。汉语使用的碎片化与不规范化,还会给国人相互间的交流与理解带来巨大困难,从而可能危害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对当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表示担忧,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有网友表示,在“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以及影像文化盛行等因素的冲击下,不只是大学生,很多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都下降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3269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确认我们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另有19.2%的人不赞成这一说法。
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汉语应用能力差,可引发汉语退化
2009年,贺阳的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
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发现,66.2%的人存在信件书写格式问题,86.5%的人存在行文语气问题,100%的人存在语法问题。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王平(化名)虽然对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很自信,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有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文的行文格式与语气运用上,有些拿捏不准。
在给一家用人单位写实习自荐信时,王平曾上网仔细核对了自己的行文格式,发现信里存在一大堆毛病。“虽然我在小学时也学过应用文写作,但由于平时写得太少,久而久之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海某私企员工李君(化名)说,不论是说话还是写作,自己经常会感到词穷,要么语塞,要么不知道什么情境该用什么词。“在表达某个观点时,我总依赖于一个固定的词语,感觉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坦言自己在汉语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词语的使用、搭配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存在问题”(27.8%)、“语法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等。
贺阳指出,“汉语应用危机”一方面是指人们运用汉语的能力下降,出现交流障碍;另一方面是指汉语作为母语,其本身的结构变得混乱,功能发生萎缩,进而遭遇被其他语言替代的危险。
“汉语应用能力差,如果变成一种长期而且普遍的存在,那汉语本身就会受到侵蚀,作为母语的汉语本体就会出现退化。”贺阳说。
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源于“外语热”?
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汉语应用能力的危机?73.2%的人认为,原因在于“网络时代,人们在使用汉语时不太规范”。
《汉语的危机》作者、《文艺争鸣》杂志编审朱竞指出,网络语言的流行虽然是汉语适应社会进步的结果,但也会带来汉语的碎片化。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对于不常上网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久而久之,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贺阳看来,我们不必过于担心网络语言会冲击国人的汉语能力。“语言系统具有自我净化功能,一种新的语言要素要想进入大众语言系统,首先要被大众广泛接受。而网络语言只被少数人使用,很难对汉语本身造成污染。”
调查中,52.0%的人认为,汉语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此外,还有“现在人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43.6%)、“影像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文字越来越不重要”(30.1%)等。
“如今英语比汉语更受重视。”李君说,在学校里,英语是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只是选修课。许多学生为了学英语,连专业课都不好好上,更别说专心上语文课了。
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更看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这让很多大学生对英语等级证书趋之若鹜。“但工作后你会发现,不论是写文件、作报告,还是与人交流,汉语的使用率和作用远大于英语。”
朱竞指出,如今不单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过度重视英语,就连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开始带着一股“西文腔”。
“试问,当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还未得到切实保证,就盲目地推广外语教育,甚至把外语等同于母语去推广的时候,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用来死记硬背那些不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外语时,后果又是什么呢?”
贺阳指出,语言的生命力表现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它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得体的表达方式。但我们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总是喜欢反叛和解构,认为只要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经常把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用语随意混用。然而,混合后的新式语言不论用在哪种场合,都显得不太合适,都伤害了汉语的表达功能。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媒体起着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比如现在网上流行的‘给力’一词,本是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词语,但现在却铺天盖地,出现在公共媒体上。”贺阳说。
汉语日益粗鄙化,反映出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的断裂
本次调查显示,47.1%的人将汉语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当前汉语教育存在问题,让许多人不愿花力气学汉语”。
“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本应是中小学教育解决的问题,但现在汉语在应用上遭遇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汉语教育。”贺阳说。
调查显示,仅两成人(23.5%)对当前汉语教育有好评,而且仅有4.0%的人认为当前汉语教育水平“非常好”。更多的人(57.1%)认为,我们的汉语教育“一般”,16.5%的人觉得“比较差”,2.9%的人认为“非常差”。
李君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问题,教学方式太过生硬死板。语文课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总结每段话的中心思想,并一再强调“标准答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应付考试。
陕西省安康市某小学语文教师陈叶(化名)说,在教学制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呼吁课外阅读和批判应试教育,都只是徒劳。“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最主要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为了‘保饭碗’、‘争优秀’,老师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
近来,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不少网友热捧,甚至多次重印后仍面临断货。
此书的出版负责人介绍,出版此书也是对现行语文教育不满的一种表达,语文教育不能只是“一课一练”,它更应该是对孩子心灵的熏陶。
朱竞认为,《开明国语课本》确实能体现汉语教育的精髓——学生在学习充满美感语言的同时,还能受到道德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去阅读更多汉语经典,自然习得汉语中所蕴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汉语教育怎样才能提高呢?本次调查显示,“语文课应列为大学必修课”(71.1%)呼声最高,其次还有“要让大家认识母语水平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65.4%),“应该更加注重汉语的实际应用”(60.7%),“应加强对汉语传统经典的学习”(57.5%),“制定汉语基本标准,并推广汉语水平测试”(50.6%),“语文教学避免死记硬背”(45.9%)等。
贺阳表示,汉语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更担负着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重任。汉语教育不应仅仅存在于语文课上,更应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汉语的应用分为‘看得懂’、‘通顺’和‘给人以美的享受’三个层次。我们不能只讲求‘用’,还要考虑在什么层次上用。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看得懂’,还要在学校、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下,让年轻人追求得体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汉语应用方式。”
“保卫汉语势在必行。”朱竞认为,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
她认为,汉语表达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的普遍漠视,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传统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断裂。汉语使用的碎片化与不规范化,还会给国人相互间的交流与理解带来巨大困难,从而可能危害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英语热导致汉语退化? 汉语应用危机成为共识
发布时间: 2010-12-22 09:12:17 被阅览数: 21 次
《汉语的危机》作者、《文艺争鸣》杂志编审朱竞:汉语危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汉语表达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的普遍漠视,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传统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断裂。汉语使用的碎片化与不规范化,还会给国人相互间的交流与理解带来巨大困难,从而可能危害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对当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表示担忧,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有网友表示,在“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以及影像文化盛行等因素的冲击下,不只是大学生,很多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都下降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3269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确认我们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另有19.2%的人不赞成这一说法。
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汉语应用能力差,可引发汉语退化
2009年,贺阳的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
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发现,66.2%的人存在信件书写格式问题,86.5%的人存在行文语气问题,100%的人存在语法问题。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王平(化名)虽然对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很自信,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有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文的行文格式与语气运用上,有些拿捏不准。
在给一家用人单位写实习自荐信时,王平曾上网仔细核对了自己的行文格式,发现信里存在一大堆毛病。“虽然我在小学时也学过应用文写作,但由于平时写得太少,久而久之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海某私企员工李君(化名)说,不论是说话还是写作,自己经常会感到词穷,要么语塞,要么不知道什么情境该用什么词。“在表达某个观点时,我总依赖于一个固定的词语,感觉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坦言自己在汉语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词语的使用、搭配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存在问题”(27.8%)、“语法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等。
贺阳指出,“汉语应用危机”一方面是指人们运用汉语的能力下降,出现交流障碍;另一方面是指汉语作为母语,其本身的结构变得混乱,功能发生萎缩,进而遭遇被其他语言替代的危险。
“汉语应用能力差,如果变成一种长期而且普遍的存在,那汉语本身就会受到侵蚀,作为母语的汉语本体就会出现退化。”贺阳说。
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源于“外语热”?
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汉语应用能力的危机?73.2%的人认为,原因在于“网络时代,人们在使用汉语时不太规范”。
《汉语的危机》作者、《文艺争鸣》杂志编审朱竞指出,网络语言的流行虽然是汉语适应社会进步的结果,但也会带来汉语的碎片化。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对于不常上网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久而久之,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贺阳看来,我们不必过于担心网络语言会冲击国人的汉语能力。“语言系统具有自我净化功能,一种新的语言要素要想进入大众语言系统,首先要被大众广泛接受。而网络语言只被少数人使用,很难对汉语本身造成污染。”
调查中,52.0%的人认为,汉语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此外,还有“现在人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43.6%)、“影像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文字越来越不重要”(30.1%)等。
“如今英语比汉语更受重视。”李君说,在学校里,英语是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只是选修课。许多学生为了学英语,连专业课都不好好上,更别说专心上语文课了。
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更看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这让很多大学生对英语等级证书趋之若鹜。“但工作后你会发现,不论是写文件、作报告,还是与人交流,汉语的使用率和作用远大于英语。”
朱竞指出,如今不单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过度重视英语,就连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开始带着一股“西文腔”。
“试问,当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还未得到切实保证,就盲目地推广外语教育,甚至把外语等同于母语去推广的时候,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用来死记硬背那些不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外语时,后果又是什么呢?”
贺阳指出,语言的生命力表现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它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得体的表达方式。但我们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总是喜欢反叛和解构,认为只要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经常把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用语随意混用。然而,混合后的新式语言不论用在哪种场合,都显得不太合适,都伤害了汉语的表达功能。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媒体起着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比如现在网上流行的‘给力’一词,本是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词语,但现在却铺天盖地,出现在公共媒体上。”贺阳说。
汉语日益粗鄙化,反映出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的断裂
本次调查显示,47.1%的人将汉语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当前汉语教育存在问题,让许多人不愿花力气学汉语”。
“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本应是中小学教育解决的问题,但现在汉语在应用上遭遇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汉语教育。”贺阳说。
调查显示,仅两成人(23.5%)对当前汉语教育有好评,而且仅有4.0%的人认为当前汉语教育水平“非常好”。更多的人(57.1%)认为,我们的汉语教育“一般”,16.5%的人觉得“比较差”,2.9%的人认为“非常差”。
李君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问题,教学方式太过生硬死板。语文课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总结每段话的中心思想,并一再强调“标准答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应付考试。
陕西省安康市某小学语文教师陈叶(化名)说,在教学制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呼吁课外阅读和批判应试教育,都只是徒劳。“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最主要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为了‘保饭碗’、‘争优秀’,老师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
近来,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不少网友热捧,甚至多次重印后仍面临断货。
此书的出版负责人介绍,出版此书也是对现行语文教育不满的一种表达,语文教育不能只是“一课一练”,它更应该是对孩子心灵的熏陶。
朱竞认为,《开明国语课本》确实能体现汉语教育的精髓——学生在学习充满美感语言的同时,还能受到道德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去阅读更多汉语经典,自然习得汉语中所蕴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汉语教育怎样才能提高呢?本次调查显示,“语文课应列为大学必修课”(71.1%)呼声最高,其次还有“要让大家认识母语水平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65.4%),“应该更加注重汉语的实际应用”(60.7%),“应加强对汉语传统经典的学习”(57.5%),“制定汉语基本标准,并推广汉语水平测试”(50.6%),“语文教学避免死记硬背”(45.9%)等。
贺阳表示,汉语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更担负着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重任。汉语教育不应仅仅存在于语文课上,更应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汉语的应用分为‘看得懂’、‘通顺’和‘给人以美的享受’三个层次。我们不能只讲求‘用’,还要考虑在什么层次上用。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看得懂’,还要在学校、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下,让年轻人追求得体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汉语应用方式。”
“保卫汉语势在必行。”朱竞认为,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
她认为,汉语表达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的普遍漠视,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传统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断裂。汉语使用的碎片化与不规范化,还会给国人相互间的交流与理解带来巨大困难,从而可能危害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