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的对接
|
|
中国是最有资格谈和谐的国家之一,因为自古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传统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不过,古代哲人所说的“和”,是以承认而不是抹杀个体的
特性为前提的。《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正是如何对待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礼乐文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这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和谐社会。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巧妙地把“大同世界”的理念加以分解,层层落实,使得社会的每一个细部都在体现走向“大同世界”的最高理念。介于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是“礼”。所谓礼,是一些知识精英依据道德要求制定的准则。《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没有礼,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
古代礼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制定人性化的典章制度和政策,使民众有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引领人类走向大同世界,关乎社会的和谐。二是伦理层面。人际关系极其复杂,需要建立一种能够为民众所乐于接受、而又有益于道德建设的社会秩序。儒家将人际关系归纳为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五种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恒久的伦理关系,称为“五伦”,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为此而制定了相应的礼节,供民众践行。三是原则层面。在具体的礼节之外,儒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比如“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要求人们懂得互相尊重,等等。
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存在如何操作的问题,而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也有利于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真正把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作者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引自http://www.jn001.com/paper/2007-03/24/content_97119.htm)
|
- 上一篇:中华礼仪溉述
- 下一篇:先锋教育己丑年文庙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