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论丛 > “设国学学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国学学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字号:T|T

 

“设国学学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将在今年年底向国务院学位办申报国学学位,目前,“关于设立国学学位的论证报告”二稿已经出炉。据介绍,申报的设想是,将国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经学、子学、国史、国文、国艺、小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边疆研究七个二级学科。这意味着,设立两年、已拥有四届毕业生的人大国学院,其学位授予不得不“挂靠”在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尴尬现象有望得到改变。
为国学设立单独的学科以及相应的学位,除了上面提到的有助于避免学位“挂靠”上的尴尬外,其合理与必要性更体现在,它有利于凸显国学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品格,进而维护并促进国学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承的持续健康发展。不过,笔者觉得,也应避免其中可能存在的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在国学学科门类的具体划分上,不应过分拘泥于传统的分类,而须保持其足够的“与时俱进”品格和现代色彩。比如,对于二级学科的设置,在笔者看来,就不一定非得株守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依“经学”、“子学”的顺序简单开列学科。
众所周知,所谓“经史子集”,在过去,很大程度上只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立场下的学问归类,如其中的“经”就仅指儒家范畴内的经典(如六经、十三经),而其他许多今天看来,同样堪称中华文化经典的重要典籍,像《老子》《庄子》《墨子》《孙子》等等,则归类在“子”的范畴内。无疑,以弘扬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固有学术为己任的现代国学,若再抱定这样狭隘的儒家立场、非儒学之经不经,既显得不合时宜了,也完全没有必要。
而另一方面,对于国学学科的设置,笔者觉得,也不宜过于琐碎,以至于失之于庞杂、累赘。诚然,就国学本意而言,一切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均可以包含在国学的范畴之内。但问题是,作为一项现代学科建制的国学,显然又不能也不应成为一门“无远弗届”“无所不包”的学问,否则,外延无限,国学作为独立自洽的学科门类应有的学术个性特质,也就很难维持了。
最后,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强调设立国学独立学科的同时,也应确保其必要的开放性,也即,在国学与其他既有学科比如文史哲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开放、交融的学科生态关系。为国学设立学科,意味着国学在学科建制上的走向独立,但“独立”并不等于拒绝开放、孤芳自赏,而只能是在与其他相关学科交流互动基础上的相对独立,尤其是打通专业畛域、跨越学科壁垒,成为学术研究重要潮流方向的今天,更应该看到这一点。更不用说,讲究思想文化上的“贯通”“包容”,历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湖北市民
张贵峰)

来源:北京青年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