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学界、媒体等为推广国学做了诸多工作。也是在这一契机下,国学却被某些人当作谋利的商品。国学“被”商品化使得国学推广以营利为最高目的,呈种种乱象:国学“被”一味媚俗、“被”无序供应、“被”炒作营销、“被”低级消费。这实质是对国学推广的偏离:营利至上是对国学推广“文化担当”的偏离;一味媚俗、无序供应、炒作营销是对国学本真的偏离;低级消费是对“化民成俗”的偏离。这不是我们期待的国学推广,真正的国学推广须是利他地、客观地、理性地。
【关键词】 国学 商品化 国学推广 偏离
Chinese Learning’s “being”Commercialized:A Deviation from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Bao Jia-dao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academic circles, the mass media and so on have done many works for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On this background,however, Chinese Learning was regarded as a profitable commodity by some people. Commercialized Chinese Learning mad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for interests at first,So it was in chaos: Chinese Learning was blindly vulgar, supplied in disorder,hyped up and Sold, consumed in low-level. In essence, it was a deviation from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 interests first deviated from th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he former three of the chaos deviated from the truth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the last one deviated from the Cultivation.This is not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what we expect,which really would be selfless,objectiverational.
Keywords : Chinese Learning; commercialized ;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deviation
毋庸置疑,近年来,学界、媒体以及相关文化企业在传播国学[①]、推广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学界,国内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成立国学院、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其它相关研究机构;媒体方面,从央视《百家讲坛》、地方电视台的国学讲座,到纸质媒体《光明日报》国学版、网络媒体百度“国学频道”,新浪乾元国学博客圈等;相关文化企业,与媒体、学界合作开办了各式的国学培训班、国学培训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但也是在这一契机下,某些人却假借传播国学、推广国学之名,将国学当作品牌,通过大众传媒炒作营销他们所谓的“国学”(诸如某些毫无学理根据的“食疗法”、“养生术”)以牟取暴利。国学从“品牌”被假借、被炒作营销、被谋取暴利,无疑国学被作了“品牌”商品。考虑到国学本不是商品,而推广中却被动地作了商品,故我们称之为国学“被”(下文的“被”同此义,故不另作释)商品化。国学“被”商品化使得当下国学推广始终伴随着一系列乱象。
一
国学“被”作为商品,如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经过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基本环节实现利润最大化。国学推广以营利为最高目的,推广者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供应,利用一切营销手段增加其销售量,而最后消费者也会将它当做普通商品消费。这必然会导致国学推广的种种乱象,大体而言,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学“被”一味媚俗。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供应,国学推广必然迎合市场需求——大众口味,人们喜好什么推广者就提供什么。国学要面向大众,走世俗化、大众化之路并无不妥。但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尽管人们有其道德情操的追求,却仍难免为财富、名望、权势、美色所溺,国学推广者一味媚俗(完全依照大众口味,不论品味高低),国学常常低俗化、庸俗化而“被”作了权谋术数、功利之说。例如:视《论语》为谋权之高招,《孙子》乃炒股之妙计,中医为绝症之奇方,道教乃健体之神功。
(二)国学“被”无序供应。当下随着传统重新被认识,国学有着不错的行情。国学推广必依此行情批量供给以占更大市场份额,获更多经济利益。如此以营利为主导的大规模批量无序供给,其质量必受影响,假冒伪劣掺杂其中也难幸免。一版再版的医书佛典、道书儒经,热热闹闹的国学会议,声势浩大的祭孔祭圣。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其对国学推广的实际作用,但其负面效应却也不能忽视。短期造就的过量出版物难免良莠夹杂,甚至被不良者恶意盗版仿冒;短期造就的过繁会议、祭圣仪式又易流于形式化,甚至被某些部门利用作造势招商,失去其原本的文化意义。
(三)国学“被”炒作营销。
为促进国学这一商品更好销售,现代传媒的炒作手段和营销策略也被用于国学推广。从国学的精美包装、大肆广告,到明星效应、“品牌”战略,无所不用其极。国学推广可以利用现代传媒造势扩大影响,这本无可厚非。不过以营利为最高目的炒作营销,其弊端也是显见的。大肆炒作,国学当下效用易被无限夸大,国学被拔高、神化,其使大众失却主动鉴别力陷于盲从。特别是一旦国学之名为不法者冒用,他们肆意将那些尚无学理根据的论见(甚至已被科学否认的谬论)吹捧为无上真理,诱使与此信息隔膜的群众信以为真,误入歧途。
(四)国学“被”低级消费。
消费者将国学当做普通商品,和吃穿住行的消费品一样,只注重享受其直接物化的实际功用,而不会享用其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价值。从国学中获得养生保健的知识,找寻灵魂归依,这没有什么不可。但将国学的作用仅仅归约为:女人护肤养颜,商人炒股期货,老人延年益寿,亡者超度灵魂,这无疑将国学作了低端消费,而没有真正享用其更为根本的精神价值。特别是在时尚化、娱乐化的当下,国学往往也成为政绩的显摆、学者的装潢、城市的门面、消遣的笑料,这更使得国学这个商品易被直接地、物化地消费。
二
与国学“被”商品化相随的上述国学推广乱象,实质上是对国学推广的一种偏离,这种偏离主要体现在:
(一)对“文化担当”的偏离
如梁启超先生言:“生此国,为此民,享此学术思想之恩泽,则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1]传扬中华传统,振兴中华文化,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不惟如此,我们更要通过此文化之振兴,成就“救国保民”、民族复兴之伟业。“学术不息,则民族不亡,凡我华胄,尚其勉旃!”[2] (P365)这种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并期由文化振兴而成就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我们称之为“文化担当”。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是此“文化担当”。《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这两个现当代国学弘扬的标志性诉求,尽管其背景意义不同,但其根本诉求则是一致的: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并期由文化振兴而成就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②]由此而观,我们当下的国学推广的根本在其“文化担当”。
“愈间接,愈多手段,愈曲折,愈富功利观,则其离道义乃愈远” [3]把国学当做商品,以营利为最高目的的国学推广,其落脚点在经济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无视国学能否真正推广?中国文化能否振兴?中华民族能否复兴?无疑这样的推广背离了国学推广“文化担当”这一根本。中国文化自古即“谋道不谋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利益至上与此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当下我们可以包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传播国学、推广国学,也允许推广者获取适当的经济回报,但绝不能背离“文化担当”这一根本。正如马一浮说:诸君子信能以道谊自任,其中纯然不杂以功利之私……以尽匹夫之责,亦所固愿。”[4]
(二)对“国学”本真的偏离
国学作为中国学术学问,涵盖中国固有文化,其作为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层面便是所谓“国学的精华”[③]、国学根本精神。我们认为《甲申文化宣言》“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5]是对国学根本精神较为不错的概括。然而国学范围广博、界限不清,“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2](P1弁言)加之其所涵古籍浩如烟海,所谓“皓首穷经”。如此广众之书,其中良莠夹杂,瑕瑜并在。张之洞《輶轩语》云:“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一分瑕瑜,而列朝书去其十之八九矣。”以此而观,国学有其根本精神即“国学的精华”部分,同时国学本身也存有瑕莠、不足之处,这才是国学的本真。
一味媚俗,国学根本精神易迷失。“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第七》)《诗》、《书》之类的经典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其皆是“雅正”之言。一味媚俗,作功利化曲解,《论语》为经商高招背离其儒家“仁义”之说根本,《孙子》为谋权妙计背离其“民本”、和平之说根本,佛教乃超亡送死教背离“利乐有情、普渡众生”大乘真义。总之,这种功利化的曲解,媚俗而去“雅正”,背离国学的的根本精神,使国学迷失方向。国学可以世俗但不可低俗、庸俗,应在雅俗之间保持一个适宜的张力,不能背离“雅正”。所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第三》)
无序供应,国学根本精神易误传、讹传。短时间内批量无序供应,其中难免夹杂诸多的错解、误解,一知半解。所谓“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只有把握住国学的“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这一根本精神,国学之道才能生发出去。如果这些错解、误解,一知半解超出学术范围之外,偏离国学根本精神,以此错解、误解,一知半解传播开来,只能以讹传讹,国学之道必然难以生发出去。特别是一些文化骗子借国学幌子粗制滥造文化渣滓,更是与国学根本精神背道而驰。
炒作营销,国学本身不足易被遮蔽。国学非完美无缺,其中不乏诬妄之文,虚构之作。不能辨别真伪瑕瑜,易使人误入歧途。章炳麟言“对于古书没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伪,容易使我们走入迷途。”[6]然而国学古籍浩瀚,对国学本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全盘梳理本已艰难,在此基础上的当下价值开掘更是不易。比如很多中医疗法、道教养生方法并未得到现代医学认可。炒作营销,肆意夸大、拔高国学,将其吹得神乎其神。把某些偏方当治癌灵丹,把某某国学大师当作神仙再世。如此炒作,易使人信以为真,看不到国学存在的不足。一味捧杀,国学本身的不足易被遮蔽。
一言以蔽之,背离国学的根本精神是对国学本真的偏离,遮蔽国学本身的不足也是对国学本真的偏离。
(三)对“化民成俗”的偏离
诗、书、礼、乐可以正人伦、美教化、和民风。《诗》言“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 《礼记》言“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 (《礼记·乐记》)。经书为圣人言行,为万事之标准。“无论孔孟以上,群圣人之言行,萃于其中,至精至博,足为万事之标准。”[8](P20)读此经书则可涵养民性,平和民气,启发民智。“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8](P14)《春秋左氏传序》说孔子作春秋“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9]即知往鉴来之意,史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读史可以明乎古之得失,而有益于今人礼仪教化。而国学中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的琴棋书画,向来为文人雅士们视作涵养性情、提升境界的重要载体。这些便是国学“化民成俗” 的价值所在。
国学“被”低级消费,人们只直接支取其低端物化的实际功用,或是标签化、消遣化国学,将其当做显摆、门面、笑料,而不会享用其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价值,必然失去国学与民众生活切实关联、与民众心理深层沟通的可能,无法深层影响人们的情感状态、行为模式,其“化民成俗”价值落实难以实现。甚至更糟的是国学会为不良者利用来作牟取暴利的工具,国学被扭曲为权谋术数、功名之说、救死良方,如是,非但不能涵养民性,平和民气,反会惑世诬民,将国学引向不归路。
综上所论,我们认为国学“被”商品化是当下国学推广的一种偏离,并非我们真正期待的国学推广。我们的国学要实现其应有的当代价值,其推广当是利他地、客观地、理性地。利他地,是指不以谋取自我经济利益为根本,重在服务于社会有益于大众,回归推广的文化担当;客观地,是指以公正态度、科学态度对待国学,不杂个人情绪、意气,即肯定其推广的价值也要正视其问题;理性地,是说国学要积极回应现实生活,不抱残守缺,漠视时代变迁而不作任何调适,而是与时具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
[2]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钱穆.中国文化特质[A].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上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138-139.
[4]马一浮.致邵廉存(第二函)[A].马一浮集(第二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410.
[5]许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N].文学报,2004-9-9(1).
[6]章炳麟.治国学的方法[A].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7][唐]孔颖达.毛诗注疏[A].唐宋注疏十三经(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版,1998:13.
[8]龚鹏程.读经有什么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A].唐宋注疏十三经(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版,1998:9.
--------------------------------------------------------------------------------
[①]“国学”一词历来界说甚多,见仁见智。邓实说“国学者也,一国所有之学也”,蔡尚思则进一步强调其涵盖中国的固有文化“凡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之范围外。”(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M]. 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2:5.)张岱年则在内涵和外延上作了极为清晰地界说,“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中国学术,照传统的说法,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此外还有天算之学、兵学、法学、农学、地学、水利学、医学等。”(张岱年.说国学[A].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上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162.)我们认为此界定更为合理。而季羡林的“大国学论”则范围更广, 认为“国内各地域的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7:1.)
[②]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和许嘉璐等的《甲申文化宣言》通观这两个宣言,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宣言的诉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振兴中华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正如李宗桂教授所言“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祖国现代化的实现而在文化领域作出的艰苦努力”(李宗桂.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和民族精神的自我挺立——从三个“文化宣言”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努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32-41.)
[③]袁行霈说“其(国学)精华部分能…”(梁枢.国学访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182.)
(原文发表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来源:http://www.confucius2000.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