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总结 韩 星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总结 韩 星

字号:T|T

2012年上半年《儒学与中国文化》《孔子的人格与思想》

课程总结报告

一、学生人数、课程名称、课时总量:

1、《儒学与中国文化》,为2011级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民族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听课学生19名,2×18+6(作业)+课外讨论20=62课时。

2、《孔子的人格与思想》,为2012级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开设,听课学生98名,2×18+6(作业)+课外讨论10=52课时

总计课时: 62+52=114

二、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儒学与中国文化》是我针对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开设的选修课,是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性格、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学习中国文化史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清楚儒学与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复杂的关系,以加深对中国文化基本特征的了解和掌握。

《孔子是人格与思想》是针对历史学的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一生事迹、思想,孔子是怎么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后达到圣人境界。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后世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的影响。

三、课程内容:

《儒学与中国文化》是我在长期研究儒学史、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基础上,就“儒”的起源、儒家的思想的渊源(西周礼乐文化与儒学、春秋德礼思潮与儒学的产生)、儒学的创立与传播、思孟学派、荀子、《易传》、《大学》、《中庸》、秦对的儒家思想的吸收、儒家思想在秦汉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道玄佛的激荡纷纭中的儒学、宋明理学与明清代实学、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以及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专题性研究,是比较深层的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学习、讨论,是贯通地了解和把握儒学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

《孔子是人格与思想》主要内容:介绍研究孔子的基本文献,即学界所谓的“论语类”文献,孔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担当意识,孔子的思想体系,包括形而上层面的天(命)、道、德、性和仁、礼、中庸组成的独特结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为政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的超凡入圣达到的人格境界,20世纪中国人的孔子观,孔子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

四、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儒学与中国文化》教学中,我本着宏观概括与微观探讨相融合,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相融通基本方法,首先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贯通的了解,在为学生提供有儒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对儒学与中国文化发展某些重要领域、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在《孔子是人格与思想》教学中,我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尽量讲得通俗易懂,还原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背景,还原孔子与学生亲情温暖的关系和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孔子的道德人格与精神气象,有一种亲切感、可爱感,同时又不乏敬仰和尊崇。

五、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儒学与中国文化》教学中,我模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自己有兴趣的、特长的领域,每人准备一次发言,进行讨论,我接着点评,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发言者进行回答。他们反映很有收获,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大家的思考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在《孔子是人格与思想》教学中,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就当代中国人们对孔子的评价和争议搜集材料,就相关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课下准备材料,课堂讨论,然后写出作业,作为平时考察成绩。

六、课外拓展:

2012年春节期间我在社会上丽泽书院免费讲过几次国学经典,后来听课的当中有四位拜我为师,后来正式组成西安中和书院。他们也在业余时间到陕西师范大学听过我开设的这两门课程,并且参与讨论。

在教学中,我结合国学基金会网站,在课外鼓励研究生进行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把课堂内和课堂外、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今年上半年先后自费带领不同年纪的研究生和中和书院的学生去河南先锋学校:一是参加段正元思想座谈会上我做主题发言,其他学院先后发了言;二是在先锋学校办的国学研究院为师资班和国医班的学生免费讲课,我的研究生靳晓东也为学生专门讲了他硕士毕业论文《段正元道德思想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情况。

我的研究生靳晓东、马强分别在今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中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现在已经顺利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西安中和书院今年正式成立,秉持儒家中道和合理念,以民间性、独立性、学术性为基本特征,以重建道统、接续文脉、彰显儒家精神、复兴传统文化为基本使命,以培养当代儒者为基本任务。现在主要有四位正式学员(弟子)和十几位一般学员,主要是学习儒家思想和经典,同时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比如最近陕西蓝田民办教师李小棚(网上有他的许多报道)因车祸去世后中和书院就直接参与悼唁、捐赠等,并准备与社会各方面合作,把李小棚生前办的蓝桥免费幼儿园办继续下去。

七、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下学期我调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论语解读》,为国学院研究生开《中国传统经典诠释》课。

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由于长期的左倾思想的影响,个别研究生们对儒学还有许多误解、曲解。我必须对他们进行正本清源的教育,通过扎实的历史梳理,让他们明白儒学发展的历史和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真正体会到儒学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对儒学复兴,中国文化复兴的信心,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比较窄,只注意狭隘的专业领域,不懂得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能力,我就着重对他们说,现在社会上不仅仅需要有各种专业特长的人才,更希望有道德人格修养的人才,希望他们注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非常感谢冯先生和鲍秘书长的赞助和支持,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秋安!

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 星

2012年9月18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