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吟诵教育,把心理浮躁和社会喧嚣抑制一下
以下为王世明重要讲话口述整理:
吟诵,让心理喧嚣和社会浮躁静下来
吟诵是大事。
第一,这件事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会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精神标识。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怎么样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我觉得,我们用经典吟诵的方式把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实现了,落细、落小、落实。
第二,中华吟诵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使我们的中华民族呈现为蓬蓬勃勃、日新月异,我们中国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是这个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宁静,引发了社会心理的浮躁,引发了一些城市不同的喧嚣,而这些使我们的日子本来应该过得更好的中国人有点“闹心”,我们需要找个办法,把心理浮躁和社会喧嚣抑制一下,让中国人的心平下来,静下来。
中华经典吟诵就是这么一个招,中华经典吟诵大、美、慢,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实际上通过小的点在构建全社会的慢心,在构建全社会的慢生活,由此引导中国人慢慢地静下来。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中国人的深思远虑离不开平静。所以,中华吟诵这件事不可小视。
吟诵欣赏 | 河南濮阳吟诵代表团
说吟诵是大事,还有一点应该提,我们通过中华吟诵构建中国人的慢生活、慢心理可以使我们的生存形态进入更好的层次。大家都要活着,大家都要活得好。活得好是什么状态?就是心理很安详,由此导致血液流通很畅快,人的生命活得很有质量,我们可以多活几年,把一些不必要的疾病消除掉,使我们中国人在日益奔向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家多活几年,活得更舒服一些。因此,吟诵是小手抓,大主题。在这里,我跟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吟诵是大事。
吟诵,是抢救国家世代相传的宝贝
今天我们济济一堂,参加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这第三届是怎么来的呢?我刚开始吟诵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时候,徐健顺老师(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挎了一个背包,里边装了一个录音机,一到周末,就坐着火车东奔西走,南来北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教。当时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各地也没有“吟诵”这件事。后来,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和当时的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先生商量,怎么样来推动中华经典吟诵。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华吟诵学会正式成立。
由此,我们中华吟诵从各位老先生独立操作开始了进入了有组织的状态,首届中华吟诵周在北京开幕。当时也还是没有成事,我跟老师们讲,吟诵这件事本来就是慢事,我们就是用慢节奏、口口相传的方法扎扎实实地推进。
第一个点是在山东淄博开培训班,培训经典吟诵。第二个点在广东,让文明办牵头,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吟诵,并在文明办的培训班上反复和大家强调怎么把中华传统吟诵这件事情做起来,我们去找各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协商,推动。
就是这样,一年一年,一点一点在各级的努力和共同组织下,有了今天的局面。这里边,很多人一直在支撑着这样一件大事,中央文资办、北京市委宣传部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包括相关部门。这件大事需要努力往前走,我们实际上是在抢救国家世代相传的宝贝,我们毕竟有深厚的基础,主要大家肯去努力,就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形成今天生机勃勃的局面。
吟诵,提升中国人的灵魂
中华经典吟诵,说到底我们在做什么事?我们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用它做什么?我们用它来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高度,提升中国人的灵魂。所以我建议,我们吟诵界对吟诵的内容要做很好的把握和研究,要在吟诵经典上多下功夫。
吟诵欣赏 | 台湾师范大学师生 《武陵春》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而经为首,这个无须多说。我们的着力点在哪里?在很好地把握一阴一阳为道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在努力地构造刚柔并济的中华品格,在大力弘扬既勤且善的中华美德。我们一定要把吟诵的着力点抓住,因为中华文化五千年多么的厚实,多么的博大,如果我们不能够择其要者而为之,就会陷入泛泛,因此着力点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莅临开幕式的几位90多岁的老前辈,特别感谢你们。在我们中华瑰宝传承的过程中,你们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想,我们在全社会用吟诵的方法弘扬勤与善,首先就是我们这些文化人要秉持着“勤与善”的理念,否则这样事情做不起来。
前段时间,我专门拜访了中央文资办主任王家新先生。我到他家里,看到他写的一卷卷一本本精美的书法之后,我简直被震撼了,我才真正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需要付出多少汗水。
我们在座的各位对家新先生可能不太熟悉,他很少参加一些社会应酬,醉心于自己的文化天地,在那里遨游,在那里熬自己的心血,熬出一个书法大家那样一种风范,那样一种水平。我们吟诵界在座的各位要向家新先生一样心情耕耘,流淌汗水,每个人都要秉持这种精神,惟其如此,才能用这种方法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把这件事真正地做起来。
吟诵,音声相和更惟妙惟肖
我在自己学习吟诵的过程中有一个感受:吟诵怎么让自己着迷,爱不释手,把自己的心弄醉了,它需要找到一种好的方式。
我在实践当中做了一些摸索。开始的时候摇头晃脑地吟诵,感觉有点枯燥。我就想到古人击缶而歌,就到厨房找了一个盘子,在那里敲,敲一阵后感觉味不对。后来我去牛街买了一个小鼓,一边敲一边吟诵,感觉还不对。
我在想怎么提升吟诵效果,让它更好听一些?有人推荐我用古琴,古琴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理解老子交给我们的智慧,实现“音声相和”。后来我就开始学习古琴,慢慢地自己伴奏,寻找静静的美感。希望我们在推进吟诵的过程中,与古琴结合,能够更加惟妙惟肖。
第三届中华吟诵周主体活动为期一周,由“中华吟诵学术交流会议”、“中华吟诵教育交流会”、“中华吟诵教育观摩研讨会”组成。每天晚上分别有吟诵展演、雅集、图书发布仪式等活动。
此外,作为北京市教委项目,还有前期活动和后期活动。前期活动主要是针对北京市所有16个区县中小学教师的吟诵宣讲活动。
后期活动主要是针对北京市所有16个区县中小学教师的吟诵培训活动。
前期活动和后期活动由北京市语委通知安排,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教学工作,属于2015年北京市教委师资培训项目。
近年来,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的支持下,以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为核心,全国吟诵界进行了大量的吟诵抢救、整理、研究、教学、推广等工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有1万多名教师经过了吟诵培训,数千所学校在进行吟诵教学探索,全国成立了数十个地方性吟诵学会和团体,几乎每天都有地方在举行吟诵活动。吟诵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化界的普遍关注。
校长会 王晓霞
文章来源:校长会
- 上一篇: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徐建顺
- 下一篇:国学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