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BBS竞赛汇总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2班
学号:201304107080
姓名:郭艳婷
指导老师:孙君恒
联系方式:15671621996
邮箱:1933624381@qq.com
1 中华义理总坛 : 孟子 庄子 老子的思想
秉承儒学言论多,人性本善执一说。天时莫如占地利,地利不敌众人和。君为轻兮民为重,广施仁政固山河。孟轲伦理传千载,时过境迁车易辙!孟子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具有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善因”,推而广之用到政治上就是“仁政”,倡导当权者对人民发善心,即所谓“仁心”,也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另一方面,在他的学说中“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都具有很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是”治民恒产,省刑法,薄税敛,不违农时“重视教化,反对霸政,实行王政,反对“兼并战争”;孟子的这些主张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可以说是不合时宜的,但他同情人民反对暴政及其民主思想是其思想的主要光辉!孟子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四处奔走,但并没能实现他的抱负,于是开始回家著书,作了<<孟子》七篇,此书行文气魄雄健,词锋犀利,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其势不可挡,言辞所至,万物披靡;气势和词锋,可以说是孟子论辩艺术的基础。对于当代学生,了解辩论的艺术是大有裨益的,了解国际大专辩论赛便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庄子思想天下闻,鲲鹏展翅逍遥游。飘渺虚无说大道,扶摇万里寄精神。背负青天赴南海,笑言蓬雀自沉沦。信手捻来成一喻,领袖胸怀旷古今。庄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的消极面,庄子把老子对立统一思想中所产生的相对主义加以无限发挥,否定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庄子主张超脱一切,只有极度的超脱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一个人要成为所谓的“真人”,就得忘掉一切,忘掉自己!另一方面,他行为放荡不羁,蔑视权贵,否定礼法,敢于大胆地否定现实,反权威,反传统,但他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听任自然,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厚积薄发,量力而行,这也是对今人脚踏实地,不断充盈自己的一种警示,这在毛泽东记录的讲堂录中也有所体现,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也?
大小远近各不同,前后有无变幻中。强弱成败借大势,功过荣辱一任凭。世间万物皆辩证,是非曲直自权衡。理想社会乌托邦,不相往来只闻声!老子《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全书总共只有5000字,但却是一部内涵及其丰富,深奥的哲学著作,书中,老子提出了大小,高低,有无,生死,胜败,轻重,难易,长短,前后,强弱,丑美,损益,刚柔,祸福,智愚,巧拙,攻守,进退,静躁,取值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提倡人类社会“反璞归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里之帛,一丝所积,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朱子学问,铢积寸累而得之,苟为不蓄,则终身不得矣,这里边即含有老子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缺少的就是那种虚极静笃下的不断追求,不断积累,返璞归真,在当今市场经济下也许只会愈行愈远,但终有一日,我们会将其重新拾回!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在一系列先贤圣人的启发与传承下逐渐开始形成中华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儒道思想在中华历史上经久不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国时期焚书坑儒,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大革命,先贤的思想也算是历久弥新,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能产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可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经典也会被赋予新的内涵,把握这一内涵,这一旋律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 仁坛:仁与爱 648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仁”之本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是指有所成就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达'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而为人们所承认,因而”仁者“就是指有所作为而又能立人达人的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与”爱“联系起来的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爱人”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简明概括。但孔子言“爱人”注重有利于他人,他说:“爱人能勿操劳乎?忠焉能勿悔乎?”“爱人”中的爱不仅仅是“爱”而已,并且亦恶坏人,因为你若要对他人有利,就必要铲除对他人有害的恶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立乎其身。”“仁”非姑息之爱,“仁”乃欲成己成人;而姑息之爱,则会害己害人。所以仁者爱人中的爱并不是单纯的爱,它固然包含感情上的爱及物质生活上的扶助,但更注重道德上的引导与他人道德上的提高。
虽说儒墨两家都遵循“仁”的原则去实施爱,但墨家兼爱无差等似乎有违于“仁”的本意。因“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在,但其流行发生,也需是渐渐的,即需有个发端处,然后慢慢扩散开来。就如木之生长,必先有芽,然后再有枝干,再有枝叶的生长,无芽便无枝叶。但要有芽,下面必须先有个根,有根方有生,无根便死。儒家倡导”仁爱“时,便先从“亲亲”入手,因对父母兄弟的爱是生于人心生意发端处,这符合从血统观念出发的人之常情,也符合孔子一孝悌为本的观念,所以仁爱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实行。墨家”兼爱“无差等,将自己的父母兄弟于他人一般看待,便没有了发端处,就像木无根无以抽芽,无以生生不息一样,墨子的兼爱似乎也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在强调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今天,如果我们能使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新的意义下重新倡导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则可以使人类突破“小我”,驱除狭隘与自私,从而实现如墨家所倡导的“兼爱”。这样,或许将有助于缓和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副产品——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由此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诚信建设,进而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智坛,知行合一 155
让学术界耳目一新的“知行合一”说,把“知行(心物)”之辩推向了高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包括三层意思:其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这是从知行与主体的关系说的;其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从一件有目的的活动的统一过程来说的;其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是从知行的性质说的。“知行合一”的功夫是求“复那本体”,而就本体而言,知行本来就是统一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从动机论的角度来解释,其注重的是从与道德相关的内心意念——“一念之发动“来克查自己,也就是与”格物“相对的”格心“工夫。其实,这种思想在儒家乃是一贯的,比如《大学》之“正心”,“诚意”,应该说,注重道德修养的内省工夫本不成问题。问题在于,“一念之发动”到底是“知”还是“行”?,如果”一念之动“已经是“行”了,那又如何与道德行为相区别呢?毫无疑问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到的说上的特色是越来越向内做工夫,以至于和具体的道德行为有所脱节,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明锐的看到了这个问题,故而他批评王阳明是“销行以归知”。
当然,王阳明这样用意念来代替”行“也有其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就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只有全面的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才能对其作出真确的评价!
4 忠坛 忠的内涵 368楼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1988年1月在法国巴黎聚会时所共同发表的一份”宣言“中的一段话。诞生于轴心时代的孔子,其思想却是极其丰富,然而其高足曾参却用两字加以了概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所提到的“忠”,大众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诚实守信,如“言忠信”“言思忠”;其二为忠贞不二,如“臣事君以忠”。孔子言忠,无论是诚实守信,还是忠贞不二,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一个人首先要依于仁,立于礼,恭级,克己,修己,洁己,做的一君子仁人,而后才能敬人爱人,立人达人。虽然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就提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从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成了“忠恕”的具体内涵和解释。
“忠恕”对于建设一个文明而谦和的世界是十分必要的,这从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如世界性的道德堕落,各种犯罪,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地区性战争冲突,国与国之间外交纠纷),从社会生活各种实际矛盾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它熠熠生辉的现代价值。孔子的”忠恕“之道充分体现了人间之道的品质与特色,他以亲切的,贴近个人的,贴近自我的方式,可以给过分追逐物质利益和自身权益的现代人一某种启发和警醒!
5中华义理总坛: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主张克己复礼,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创立心学,完成了他的立言,立功,立学,成为了一代圣贤,开创了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传习录》中王阳明有言,“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最著名教育家,明主主义战士陶文浚在这一思想的感召下改名为陶行知,留下了“行是之知始,知是行之成”的名言。而今,理论与实践更是需要紧密结合,学习与思考更是需要携手并进。
读罢《明朝那些事》,对历史上的王阳明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对竹格物的经历使他的形象显得可敬又可爱,龙场悟道则充分体现了英雄人物出世之前的种种,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终于,当一切风雨过后,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圣贤诞生了,立言,立功,立学!知行合一,不仅在他当时的朝代产生了历史性影响,而且对明朝后期,甚至海外人士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重塑!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成圣贤!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守仁便是我心中的偶像,五花八门无一不晓,三教九流无一不通,然后联想到一些野史对毛泽东的生平讲述,一度真的很迷茫,我应该怎样去看待那些伟人的“三教九流”,“不择手段”,我又应该怎样去学习与运用三十六计,怎样去无时无刻不在践行仁,义,礼,知,信,忠,孝,廉,义,和,后来我开始明白是因为我“知”的不够,境界不够!
6 中华义理总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先秦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诸子百家,各展风采。诸子的代表作包括有记述孔子言论的《论语》,有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墨子》,有感情充沛和善于雄辩的《孟子》,有纵横飘逸,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阐明哲理的《庄子》,有题旨明确,论述缜密的《荀子》,还有语言犀利,逻辑性强的《韩非子》以及故事情节和哲理性都很强的《吕氏春秋》。
国学经典数不胜数,沉淀出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可是,作为国人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本国的文化在外国人那里被奉为经典,而在自己的家乡被视为草芥,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无法安定,中华文化中的那种虚极静笃,不知被抛向何方!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 美国所爆发的不仅仅是表层的经济危机,更是人性的危机,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的危机,之前我们关注的是大国崛起,现在发现那种霸权主义,那种内忧外患,内争外敛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以研究杀人武器为强国标准这种文化能延续下去吗?因此,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中国经典教育都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7 仁坛:生活中的仁者
山东曲阜孔圣贤,儒家学说两千年。仁义道德君为大,忠贞诚信孝当先。悠悠万般皆下品,崇礼重教代相传。不耻下问皆才智,温故知新载欢颜。温文尔雅迎宾客,真人君子逐笑谈。名不正则言不顺,过犹不及勇在先。长幼有序莫颠倒,男尊女卑非等闲。根深蒂固中庸道,潜移默化大众间。一部《论语》传天下,是非曲直难尽言。读罢《诗经》《春秋》史,内中伦理尽释然。
这是对孔圣人思想的总体概括,那么孔子对如何成为生活中的仁者又是怎样的见解.《孔子世家》中,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是的,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可是我们的精神温饱是很大的问题,我们每天活在信息化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我们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让被窝成为青春的坟墓,有的时候,我们尚且以死人的态度对待自己,那么又怎么会成为生活中的仁者,时时善待他人。孔子的三纲形式虽已过时,但其内涵的价值仍无法磨灭,纲理常伦永远熠熠生辉,尊伦守序才能秩序井然,才会精神和谐,才会确保社会稳定进步!
8 礼坛: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 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斯为美,小大由之“。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三个篇章即礼之用,和为贵,2008名鼓手一边热情击缶,一边吟诵着《论语》中孔子的经典名著。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5000年来积淀出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完整的礼仪规范。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火药,没有制成枪炮对着人放,而是制成礼炮,往没人的地方放,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面临着西方的核垄断,毛泽东果断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有,我们也要搞两弹一星,我们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不战但要具备战的能力,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但要具备打的能力。
在苏联把专家撤走的情况下,中国人硬是用算盘珠子算出了所有的数据,但是在中国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后向世界公布了三件事,第一,中国人制造原子弹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二,中国制造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最终消灭核武器,第三,中国人民政府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纵观当今世界格局,礼仪之邦——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9 智坛:仁智合一
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朋友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辉煌灿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开篇即是孔子《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个篇章便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华友人慷慨激昂,缶声震天动地。
对内,朋友是自己的灵魂伴侣,对外,朋友是同志,是战友,是兄弟,试想一下,我们以朋友之礼仪,朋友之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对待所认识的每一个人,把每一个人都看成亲人般的摸样,奉献真情,收获真情,那么做食品的将不会成为化学家,做企业的终将成为慈善家,这样不是更好?
《孟子 离娄上》有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仁是智的一种体现,《鬼谷子》有言,”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杨声明名也“,越是充满智慧的人越是仁厚,想一想,现在中国乃至世界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是充满仁义与智慧的!在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成功的过程中,你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倘若想让自己的事业基业长青一定需要广施善缘,就如邵逸夫在晚年的时候在大陆广泛捐建逸夫科技楼,成功企业家的归宿必定是慈善家,必定是仁智兼备的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同源,仁智统一!
10 孝坛:孝,主题讲解
中国古典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供亲,为母埋儿,卖身葬父,刻木事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以,恣蚊饱血,尝粪心忧,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每一条都被奉为经典美谈,可见孝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美德,一种令人崇敬的高尚。那么孝是什么?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孝是一种传统,从人的内心深处走来,去往另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那么为人子的我们又该如何加以传承?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穷苦莫教父母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事事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但愿自己受委屈,莫教爹娘受艰难。有时爹娘身得病,谨慎调养莫等闲。煎汤熬药须亲手,不可一日离床前。尽心竭力来侍奉,日莫辞劳夜莫眠。休说自己功劳大,爹娘劳苦更在先。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齐家家能好,孝字治国国能安。此生尽孝莫拖沓,趁早行孝莫迟延!
11 孝坛:子欲养而亲不在
皋鱼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理想,父母,朋友,人的一生中,什么算大事,想一想,什么都是大事,干起来,什么都不是大事。生活会将人的棱角磨平,让人的锐气丧失!小的时候,我们无尽的构造我们的生活,如何交朋友,如何坦诚相待,如何孝尽父母,极尽天伦之乐!可真正的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的抱怨,嗔恨!
我在想的是,什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我看得更多的是,亲尚在而子不养,这些在公交车上,在火车站,在医院,在养老院,在我们出门即是的大街上!什么是大同社会,什么是天下为公,什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只是古人的一种情怀,一种信仰,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又做了什么?
12 毅坛:超越生死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庛?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这里说的是一种魂魄文化,是一种死而不亡的文化,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文化,中国第一所古军校的校长王诩在教团队的时候强调四个字,将源兵魂,只有把这句话理解了,才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才能让企业基业长青!
我们熟知的电视剧《亮剑》在播出后成了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教材,就是因为这里有一种超越生死的文化:古代剑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任何部队都要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一种信仰,一种性格,这种性格是由首任军事长官的性格和气质决定,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军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我想这便是独立团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原因!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个文化不曾中断的国家,今天的繁荣也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文化的接力!
13 毅坛 :保剑锋从磨砺出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烈火才能出真金。
我们都知道,古今仁人志士,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大凡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哪一个不是在荆棘中爬出来的,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巨人集团的史玉柱,销售女神徐鹤宁,长江塑料厂的李嘉诚,联想的柳传志,苹果的乔布斯,等等,正如马云所说,真正的创业者,敢于面对朝九晚五的奔波,敢于面对梦想无法照进的现实。不要迷恋传奇,传奇只是传奇!
14 和坛:上善若水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并非真的不争,而是不与“万物”,“众人”相争,对有利于“万物”,“众人”的事一定要争。如何争?与自己争,怕自己达不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利“万物”,“众人”。
人的居位,心态,与交,言语,为政,处事,行动都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时间,态度,方式与对象,总的原则是,模仿水,只激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存,故不受指摘!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仁者,善人吗?倘若有,也是在一定的时间与境况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与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企业家最好的结局是慈善家,像比尔盖茨,像邵逸夫,可,生活中,更多的人只是在挣扎着受水的恩泽!
15 中华义理总坛:修身
《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圣,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
一个不懂修身的人,可能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可能正在用他的聪明才智努力的犯错误,可能正在干着造孽的事业。科学研究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真,教育研究,包括宗教研究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善,艺术创作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美,然而这所有的所有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
《礼记》中,有深爱,所以有和气,有和气,所以有愉色,有愉色,必生婉容。口乃心之门户,相由心生,所以修身即是修心,修身即使要心中有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