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论丛 > 中国儒家文化与21世纪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

中国儒家文化与21世纪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

字号:T|T

 

作者:许抗生   
  21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应当说与20世纪的世界有了很大的不同。自20世纪末开始,由于苏联的解体,从而结束了20世纪存在的世界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结束了冷战的局面。如果说20世纪世界是一个充满战争、革命、分裂、对峙、冷战的时代,那么21世纪人们期盼的应当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当代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整个地球联成一体,成为了一个地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应当说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面对着这一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态度从霸权主义出发,把全球化当作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行为,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推行于全世界。他们炫耀自己的强大武力,动不动就以军事暴力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纷纷争端。这种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完全是违背了世界人民所期盼21世纪是和平发展新时代的愿望的。另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拒绝接受全球化,他们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拒绝接受世界先进的文化,置身于世界大家庭之外。很显然,这种态度自甘于落后,是没有前途的,也是阻挡不了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的。
  有鉴于以上两种错误的态度,它们都不能使21世纪全球化得到健康的发展,都违背了21世纪世界人民所希望的和平和发展的两大主题的。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对待全球化,建立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呢?既然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战乱、分裂、对峙、冷战结束之后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应当顺应潮流而动,不能逆潮流而行,尤其应当要促进这一全球化潮流的健康的发展,使之符合世界人民所期盼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而坚决反对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把全球化引向歧路的做法。我们认为,21世纪应当成为和平和发展的新世纪。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世界和平也就谈不上世界的发展。当然,我们要求的和平决不是霸权主义统治下的和平,霸权主义只会导致分裂与战争,是达不到真正的世界和平的。21世纪的世界和平应当建立在国与国之间,不论是强国、富国、大国、还是弱国、贫国、小国之间都应当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和平共处,通过对话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而不应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世界真正的持久的和平。至于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世界的发展,决不只是少数的强国富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广大的亚、非、拉的弱国、贫国的发展;不仅是发达国家要发展,更重要的是那些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因此,世界的发展,应当是世界各国共同求得发展,而不是少数国家少数人的发展。为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往中,应当实现互利互惠的原则,公平竞争的原则,而坚决反对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那种不公平的掠夺行为,应在互利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
  既然21世纪我们应建立的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新秩序,那么中国儒家文化在建构这一世界新秩序中,究竟能提供哪一些思想资源呢?在促进建设这一世界新秩序中,中国儒家文化能作出怎样的贡献呢?中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曾在世界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国儒家文化能否再创辉煌,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呢?我想这个答案应当是肯定的。随着当代中国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儒家文化必将再他辉煌,博大深邃的中国儒家文化的魅力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人们的注意,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中国文化中来找寻、发现促进当代世界文明健康发展的思想资源和成分,使之发扬光大,以克服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危机,以促进世界文明的健康的发展。以儒、佛、道三大支柱为代表的中国整个传统文化,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世界和谐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乃是主张宇宙生生不息,日新其德的生命哲学,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效法自然而自强不息。所有这些思想,我想只要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作一新的阐释,完全是可以适应建设21世纪和平、发展世界新秩序的思想要求的。应当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本就是一个思想资源库,一个大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挖掘开采,就可以为建设21世纪世界新秩序作出更大贡献的。具体地说,我想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中国儒家文化可以为建设21世纪世界新秩序提供思想资源的:
  首先,中国儒家文化的“贵和”思想是可以为当今世界建设和平、和谐的新秩序服务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高和谐的民族。早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思想,主张各邦国之间应该协调和谐的发展。儒家创始人孔子更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认为一切制度和规范都应以和谐为贵。中国有一句俗语说:“家和万事兴”。不论一家一国,还是国与国之间都应以和平,和谐相处。为什么人们的行为要以和为贵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和谐是整个宇宙的最高法则。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周太史)即提出了“和实生物”的思想,认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之律以聪耳,……”(《国语?郑语》)。只有五行相杂,和调起来,才能有百物的产生。和调五味才有滋味,和调六律才能有音乐,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和实生物”,不和就不能产生百物。在这里,“百物”所指的是先王所造就的东西(指人工制造的物件)并不是指自然界的万物,尚没有把和谐的思想当作宇宙的最高法则来看待。时至春秋末年的大哲学家老子把“道”当作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了道为“常”为“和”的思想,则明确地把“和”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说:“和曰常,知和曰明”。“和”是永恒的“道”的存在状态,所以知“和”,也就是知“道”,也就有了智慧(“明”)。在儒家经典《中庸》中更提出了“中和”思想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和”当作天下最根本最普遍的宇宙法则,没有这一法则也就没有了天地万物。由此可见,“和谐”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具崇高的地位,所以后来人们把“和”这一宇宙法则称之为“太和”。维护和谐,维护和平,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宗旨。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一向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主张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一切争端,反对用暴力来处理一切问题。正如老子所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驰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兵者是不祥之器,我们是反对用兵打仗的,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之。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崇尚和谐、和平、反对暴力、反对战争的思想,在当前实现全球化的进程中,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当然我们就说的全球化,我们所说的世界和谐,并不否定世界各国的差异性、多样性,我们反对少数人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不尊重他人的做法。我们所要的全球化是多样性中的同一,是异中之同。因此,在这里就有一个如何理解“和”与“同”的问题,我们说的“和”是异中之和,而不是级对的“同”(等同)。关于“和”与“同”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不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据《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侯与晏婴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公(指齐侯)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之食之,以平其心。”这即是说,“和”与“同”是不一样的,“和”就如美味佳肴,必须用各种不同的调料烹制而成,调和众味“以济其不及”和“泄其过”。最后才能烹调出佳肴。由此可见,美味佳肴皆是多样性,差异性的和谐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单一性的重复。反之,“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长一,谁能听之”,不论美味还是美声皆是如此,可见“同之不可也如是”。也正如史伯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同”就是完全等同,否认差异,没有多样性,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全球化决不是否定世界各国差异性的同一性,这样的同一性,划一性,决不能待到和谐的世界新秩序,只会带给世界人民更大的纷争与对立。我们讲的“和谐”的世界新秩序,应当是互相尊重各国的差异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提倡各国(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吸取,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得到共同的发展。为此在这里,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谐和新秩序的到来。
  其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道”思想,是可以成为全球化下促进世界各国求得共同发展所应遵循的。
  我们在上面已经讲了,新世界的发展决不是少数富国强国的求得发展,而是要求得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不仅是发达国家要继续发展,而且要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贫国弱国求得更大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世界得到真正的繁荣。当前的全球化首先是各国经济交往的全球化,世界已经形成为一个大市场,一个商品经济的大市场。在这全球化的大市场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但这种竞争决不能再重复那种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弱肉强食的掠夺式的帝国主义所谓“自由竞争”。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世界各国不论强国弱国、富国贫国还是大国、小国,都是国际大家族
(来自
http://www.ica.org.cn/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