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论语》解读”和《中国文化通论》
课程总结报告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2013年上半年我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论语》解读”和“中国文化通论”两门课。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名称、学生人数、课时总量:
“《论语》解读”属于全校原典选读类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100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因为是大班课,工作量乘以1.5的系数。故课时:(2×16+2)×1.5+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61课时。
《中国文化通论》属于全校人文艺术类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92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因为是大班课,工作量乘以1.5的系数。故课时:(2×16+2)×1.5+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61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学校很重视原典选读类课程,“《论语》解读”课程,同时有三个老师三个班开设,教务处规定最多选课人数不能一百,都是满员。我的课程设计分成四部分——《论语》每章的原文、注释、泛义和解读,按照顺序从第一篇第一章开始,计划全部讲完,但是实际上因为课时不够,最后没有讲完整部《论语》,所以有些篇章只能选讲了。在备课中,我把解读部分作为重点,对历代注释进行全面梳理和比较研究,或选择,或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不仅为学生提供有关《论语》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论语》和孔子、儒学思想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中国文化通论》是原来在陕西师范大学的课程和教材,没想到人大学生也很喜欢。我对这门课每章都做了PPT,把主旨、概要和重点都简明扼要地反映在PPT中上。本课程目的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的简明读本,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源头、产生、发展脉络、重要成果和基本精神、主要特征等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现代出路、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有所思考,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所辨析。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在“《论语》解读”的教学中,我注重把《论语》和孔子的时代、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今天大学生的人生实践和道德修养等结合起来,注意为研究生提供做人的道理,学习的经验,修身的方法,处世的智慧等,使他们不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增长人生的经验,注意课堂讨论,尽量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问答,思想讨论的风气,学生还比较满意。
《中国文化通论》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研究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热情。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教学中,我还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有的同学通过电子邮件给提出问题,我进行详细的回答,发到教学班注册的公共邮箱,除了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看到,也让所有邮箱地址的其他同学能够看到。“《论语》解读”的公共邮箱是:lunyujiedu1405@163.com 密码:123456lunyu《中国文化通论》的公共邮箱是:公共邮箱是:chineseculture13@sina.com 密码:ruc2013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对我开设的“《论语》解读”、“《中国文化通论》”比较重视,下学期继续开设。另外,下学期又申报了一门研究生公选课:“儒学思想研究”,作为一种人文素养课,对全校研究生开放。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现在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我发现国学院学生对国学缺乏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把国学只不过当成一门新专业,将来毕业好找工作。普遍的问题是入学时基本功不够,读原著较少所以,我要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我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激发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大的收获。
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基本知识比较贫乏,我讲课概括性很强,有的同学接触知识差的话就反映赶不上,所以我今后得适当补充点接触知识。另外,现在学生一般喜欢轻松愉快的内容和讲课方式,比较而言,我所讲有些深奥和专业化,这方面今后要努力,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一些。
最后,感恩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大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 星
2013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