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重建”學術研討會
暨第七屆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工作年會上的講話
---- 馮燊均國學基金會主席 馮燊均
----- 2014年7月18日於甘肅蘭州
今日我們不遠千里而來,有緣相聚於蘭州,不亦樂乎!在此本人謹代表馮燊均國學基金會,向諸位同道致以敬意!
日月如梭,基金會成立至今,已有七個春秋,每年都在大江南北選定一地舉辦一次研討會,從曲阜、桂林到昆明,從青島、武漢到榆林,參會人員越來越多,影響日趨擴大。在此我衷心感謝諸位同道的積極參與和熱心支持,也敬請諸位採取集思廣益的方法,就如何弘揚國學的問題,分別發表高見。
中國歷史悠久,土地遼闊,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由中國先哲思想學說所形成的文化義蘊,成為我們國學的主要內容,其精神是含蓄的,不是刺激的,反映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是和平的。
人類如孔子所言,大致可分為三等人:第一等為「生而知之」的先知先覺者,其次為「學而知之」以及「困而學之」的後知後覺者,最下則是「困而不學」的不知不覺者。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的中心人物,我們傳統稱之為聖賢,有了這樣的人物,民族才有信念,有信仰,有意志,然後才有偉大的精神及道德力量。
歷史發展的結構是可以不斷重覆的,只是演員不同,故事不同而已。批閱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當中華文化面臨危機時,總有許多憂時傷道的有心者挺身而出,孜孜不倦,或整理文化,或傳道解惑,他們或以個人的力量,或由政府的推動,分別為中華文化做了修舊起廢、薪火相傳的偉大事業。
諸位同道,一個偉大的民族,總有屬於此民族的不朽經典,歷經時代洪流的沖刷,至今仍受到人們的讚美和誦習。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尚書》、《詩經》,播為風雅,至於孔子、孟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道益著,言為士人之師,行為眾人之範,《四書》「五經」,蔚然為數千年教育的核心內容,由之而養成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民德,而鑄就中華民族特立不朽的國性。古人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以中國今日需要精神上的建設,其急切自不待言。
諸位同道,讀經之目的,可以從經書中認識古代文化,汲取微言大義,養成其高尚人格。例如讀《易經》,可知古代的哲學思想;讀《書經》,可知古代的政治倫理及思想;讀《詩經》,可知古代的風俗人情;讀《禮記》,可知古代的文物制度;讀《春秋》,可知古代的政治原則及大一統精神;讀《四書》,則用以涵養性情,明德格物。由此可知孔孟之道的博大精深。
清末以前的學校,仍有讀經科目,自民國以來,此制廢除。一般中小學失去了教育的重心,故畢業生多不知經書為何物。言教育者,因附和新文化的潮流,以為經書艱深,不便學習,且理論陳舊保守,不足以啟發新知。而執掌教育之權者,多醉心西化,不務根本,以為經書之舊倫理不合思潮,致使百年以來,雖然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卻人心不古,言行失範,道德水平急速下滑。因缺乏歷史及經典教育,許多青少年對於中國歷史的光榮、中華民族的偉大,茫然無知,愛國之心無法根植於生命;對於己身,因未讀經書,心中缺乏聖賢豪傑之立身典型,因而一味崇拜物質,追求功利,思想淺薄,義理庸陋,行為輕率,是非善惡,無所適從。翹首雲天,不禁令人百感交集。
當今政府勵精圖治,自應目光遠大,為民族乃至全人類謀求長久和平,為國家奠定永續之基。我以為今日在文化上的當務之急,無過於推廣國學,希望教育部將國學教育設置為小學、中學、大學等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科目,以教育青少年及青年,以改善人心風俗。我們重視童年的啟蒙教育,因為兒童知識初開,記憶力強,理解力弱。小時讀過經書,長大後多少得到經書的益處,此可從修身關係說,或從文字方面言。如果小學生人人讀經,始而勉強,久之自然,則不啻與聖賢為鄰,則其進德修業之心志,一定比中學生、大學生為強。
諸位同道,經書是中國先哲的薪傳,不朽的傑作,也是跨越時代的產物。在我心中,要振興精神文明,恢復民族的自信,挽救墮落的人心,保存將喪的斯文,除了弘揚國學,恢復讀經,別無良策。
諸位同道,不論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凡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人,應當肩負起宣揚國學的責任。
諸位同道,遙想當年,希臘古文化失去了生命力,一旦復蘇,便能開出燦爛之花。我想國學的命運亦是如此,只要辛勤耕耘若干年,國學復興的園地必將萬紫千紅。
弘揚國學,任重道遠,我願諸位精誠團結,一心一德,循序漸進,自淺而深,自近而遠,在舉一反三之餘,去作高深的研究,創造豐富的成果,光大國學,使中華精神廣照天下!
最後祝在座各位健康快樂、美滿幸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