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谈礼仪,我们要先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谈起。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人只有每天不断地祈祷、忏悔,才能避免坠入地狱。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人的灵魂要靠上帝来管理。中国文化不然,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上帝和救世主,人的灵魂靠自己来管。怎么管?靠道德理性。但道德理性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我们的先贤很聪明,他们把道德分解成了一条条礼仪规范,使它变成一个个可以触摸、可以实践、可以检验、可以提升的细节。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会见一位美国学者时说:“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所谓“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社会规范。所以讲到中国文化时一定要讲到礼。
我们今天讲中华礼仪与人文精神,北京奥运三大主题之一就是人文奥运。什么是人文?人文这个词最早在《周易》里出现,《周易》里有个《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的人很早就意识到物质与精神要并重。所谓人文,就是人在接受礼仪教育之后,身上所焕发出来的文彩。
我们通过《礼运.大同篇》知道,中国不靠宗教而要靠礼的教化来实现我们社会的和谐。“礼”的目标总的来讲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个和谐包括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和谐、人际和谐、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和谐。中国的人文精神很丰富,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我想重点说说礼仪所体现的五点人文精神,即爱、敬、谦、诚、雅。
1.爱——养父母不等于爱父母
现在文明越来越发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对社会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比如穿衣要靠服装厂的工人,吃饭要靠农民种地。人和人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既然这样我们怎么相处呢?《弟子规》中提到:“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怎么爱?《礼记》说:“立爱自亲始”。树立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我曾经给一位韩国学生出过一道题:韩国人的一天。在一个三代之家,每天一早,他的父母先要去给他爷爷奶奶请安、行礼,问他们休息得是否好;桌子上饭菜放好之后,长辈不坐,孩子不能先上桌;长辈举筷,大家才能开始吃,父母还要把好的都夹给老人吃。“孝”还不止于给老人们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那只是“养”而已。《论语》说,伺候父母亲,让他们衣着无忧不难,难的是有和颜悦色。老人难免腿脚不便、说话罗嗦,但子女应该以“悦色”、“婉容”相伴。这还不够。子女在外,还得工作出成绩,不能让父母蒙羞,否则也是不孝。孝道虽然是针对父母而发,但又不仅仅限于家庭之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把孝推广到天下人的身上。如果你看到父母、老师、朋友连爱的念头都没有,那怎么可能有礼呢?所以,古人强调凡是人都要有博爱之心。
2.敬——行礼摆手要恭敬
《礼记》开头第一句就是“毋不敬”。对长辈、对同事不要有不敬之心。生活中表达敬意的礼节特别多,我举一些例子。
足容重——在重要场合走路不能轻浮,要步履稳重、缓慢,不要在人群中乱窜;
手容恭——行礼时手的摆放的位置要恭敬。我看过一场体育比赛,裁判在介绍运动员并请他们与观众打招呼时,他们有的双手抱胸,有的背着双手。这都不符合礼仪。在礼仪场合得到对方馈赠的物品,不能用一只手随便拎着,或是夹在腋下,而要双手捧持于胸前。
目容端——与人交谈眼睛要注视对方,那是对对方的尊重。我曾经代表清华大学到杭州一所学校进行自主招生,面试时我就观察学生,有的一坐下就靠在椅子后背上“躺”着,更有甚者还翘着二郎腿不停地抖,令人心烦,只能把他请出去。正确的姿势是椅子不能坐满,一般坐到三分之一或一半位置,身体微向前倾。有的人坐下后眼睛朝上看,很傲慢嘛。有的看着脚,不看我,我想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眼睛不停地骨碌骨碌地转,让人觉得心术不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身正气的人眼神一定清澈而光明。
口容止——在礼仪场合不要吃东西。现在许多人学某些西方人的习气,嚼口香糖。一边吃东西一边与人讲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中国古代的时候,家长喊你的时候,你要是嘴巴里有东西,要把东西吐出来,这是一种尊重。
声容静——说话时声音尽量小。现在中国游客在海外的负面报道不少,其中一个最令人讨厌的地方就是中国人的嗓门特别大,我们嗓门的“调音器”似乎是失调的。我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个旅游团到法国巴黎看巴黎圣母院,他们在里面大声喧哗,结果被人家很礼貌地请出去,被认为不具备到这里来欣赏如此高雅的艺术殿堂的修养。我到欧洲去,发现地铁、公共汽车里一片安静,大家要么看报纸,要么闭目养神。中国人一进去就特别热闹,整个车厢都是他们的声音。在车厢里老外手机响了,赶紧弯下腰去,跟人家说,对不起,我现在地铁里,等一下给你打。外国人打电话,声音都很小,唯恐被别人听到,因为这是他的隐私。我们却相反,就怕别人听不到。不久前我在杭州机场等飞机,忽然有一个人拉了一个拉杆箱,在我旁边拿着手机大声说:“我儿子考了400多分,我找某主任说了可以的,你能不能帮我说一下……”就这样所有候机的旅客都听了他走后门的过程。这就是修养问题。
3.谦——怎么称呼自己的妻子?
谦,包括很复杂的内容。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我们中国人讲谦虚,懂得谦虚对自己的成长有益。中国传统礼仪中经常以“自卑而敬人”,这里的“自卑”就是“自谦”。关于这一点,说两个笑话:一是有人询问另一人“贵姓”?那人回答:“贵姓王”,贻笑大方。用“贵”是敬重对方的意思,而不能用在自己身上。通常回答:“免贵,姓王”或“小姓王”。另一个笑话是清华一位教授对我说的,他说,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了,他的研究生给人家发唁电,“惊悉家父不幸逝世……”“家父”是用来形容自己父亲的,怎么给人家去信说惊讶地得知自己的父亲去世?那位教授连连感叹说:彭老师,你要多开礼仪教育课,这样下去不得了。
现在关于对自己妻子的称呼也比较混乱。一般的称谓有老婆、太太、爱人、夫人等。在礼仪场合说“我老婆”好像太粗俗;说“我太太”,又有“几房太太”的嫌疑;说我“爱人”,这在东亚地区是对情人的称谓,容易误解;称“夫人”,那又是尊称,古时候只有诸侯的配偶(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才可以称“夫人”。有一个例子可以效仿,台湾宋楚瑜访上海时,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携内人……”“内人”、“内子”、“家内”都是对自己妻子自谦的称呼。
4.诚——微笑不等于露8颗牙齿
我们说了很多敬人的礼仪,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爱意、敬意等都必须发自内心,如果没有诚意,只是做做样子,如同演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北京要开奥运会了,要求大家微笑迎接宾客。有人说,微笑就是露出8颗牙齿。于是北京的报纸上就登新闻说,考核公务员微笑是否达标有量化标准了。某航空公司训练空姐,每人嘴里含一根筷子,拿掉筷子后就是露出8颗牙微笑的样子。
这里我想说说千手观音邰丽华的事。一开始训练时她动作做得很好,可没有表情,就像在做体操。于是编导给她“说戏”,说你知道你演的是谁?是观音。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你就当自己是观音,要表露出她那种慈悲的笑。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提倡笑不露齿。于是最后就出现了舞台上邰丽华那一抹动人的微笑,并没有露出牙齿。微笑应该是发自于内心的,不是只露几颗牙齿的微笑曲线,它不是一门技术,而体现的是人人内心的“德”,也体现了“敬”。
5.雅——别拿“质朴”做借口
跟人交往要文雅,比如我们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一定要得体。服装整洁是最起码的,我在学校里上课,凡是遇到穿拖鞋的学生,我不让他进去。我们古代的中国人每天早上起来梳头,梳得整整齐齐,这是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的表现。北京要开奥运会,“膀爷”就是整治内容之一。有人说我质朴啊,可是《论语》说:“质胜文则野”,最理想的状态该是“文质彬彬”。现在中国许多女孩子都学西方,上衣越来越下,下面越来越上。有一次欧洲的媒体采访我,说中国人不懂礼貌。我说你西方人有没有失礼的地方?西方人到中国,穿得都很露,我们中国的小姑娘都被你们带坏了。
谈吐也要文雅,我和台湾人一起吃饭,他们会说“彭先生,请慢用”。有一位学生做了作业,打印出来放在信封里丢在我的信箱,写上“彭老师敬启”。我让同学们说说对不对,同学们说很尊重你啊,都说“敬启”了。这就是我们缺乏常识,“敬启”的意思是要我恭恭敬敬地打开。
北京奥运,我们行哪种礼仪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礼仪有主体性。凡是进化到文明阶段的民族都有礼仪,只有野蛮民族没有礼仪。礼仪各个国家不同,交往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古人提出一个原则,客人要尊重主人,所以,入境要问俗。我们访问别的国家要尊重东道主,别的国家到中国来也应该尊重我们。这是各个国家平等享有尊严的一种体现。当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周恩来宴请他,周恩来穿的是中山装,餐桌上摆放的是筷子。
改革开放30年了,西方礼仪大张旗鼓地侵入中华礼仪。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北京奥运,行哪国礼仪?》听起来是最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如今成了最成问题的问题。某些有关奥运礼仪培训手册都是教怎么打领带、怎么吃牛排、怎么涂口红等等。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要向世界展示什么?哪里有自己的民族礼仪和文化?有人说,这都什么年代了,早就与国际接轨了。我说,这哪是接轨,这是并轨,两条轨道并一条,没了自己。
四大文明古国,我们称呼其他三国为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因为原有的埃及或印度文化都被外来的文化覆盖了,现在的文化是中间插进去以后重新生长出来的。唯独中国5000年文明史延续至今。我主张,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要有文化自觉,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要今天把清明节拉回来了,明天在礼仪上又西化了,不要让这5000年文明断送在我们自己手上。
作者:彭林,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市。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和古代学术思想研究,著有《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人生》等。独立点校、整理过的古籍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王国维《观堂集林》等。论文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仪礼译注》、《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论迁庙礼》、《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补释》(《中国哲学》20辑)、《从郭店楚简看〈礼记〉的年代》、《论郭店楚简中的礼容》、《六德柬释》、《子思作<孝经>说新论》等近百篇。其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程,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 上一篇:现代公共礼仪
- 下一篇:浅谈崇尚中华礼仪弘扬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