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现代意义
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人类的文明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程度,并且仍以更快的步伐向前迈进。人们的智慧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辛勤劳动使知识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提供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种种物质和精神享受。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在遭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困扰与烦恼。我们不该忘记这个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现代战争仍在一定的区域里继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空前的破坏,泥石流,沙尘暴,温室效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对我们自身而言,也被现代化所征服,我们生活嚣张、机械、单调、乏味,甚至越来越失去自我。许多人生活富裕了、舒适了,然而精神也空虚了,以至于找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与生命价值之所在。
究其原因,皆来自于人类的“欲”太过强烈。想扩大国土,使他人称臣,威霸四方的“欲”挑起了战争;想要有更大的空间的“欲”让我们砍伐了树木,毁了良田;想要更好的“吃穿”的生活的“欲”让人们忘却了人格。这一切欲望延伸的结果便是无边无尽的痛苦。战争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损失;而人们由于精神上的空虚又饱受了多少内心的煎熬与折磨?这些,我们都无法回答。
世界需要拯救,自然需要拯救,人们的灵魂也需要拯救。那么,就让佛来拯救我们众生吧!也只有佛陀能拯救我们汲汲可危的心灵了。因为佛正是教导我们如何离苦得乐,了却生死,而最后成佛。
佛教以慈悲为怀,呵护众生,利益有情。它无微不至地关怀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生活得有保障,而且生活得更好。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以“戒杀”为第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我们人人皆知的俗语,正是说明了佛教对每个生命的关怀。若将这种精神扩大到维护世界和平,定可防止全人类免受战争和暴力之苦。
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告诉了我们人与人之间内在交流的可能性。从而将人类社会引向真正的亲和凝聚。如“一日三善”,将人与人之间除了平等之外,还要进行那些无微不至,极其平常却又深刻无比的无缘同体的沟通,只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世界才会更温暖,社会才会更团结,人类发展才会在和谐中进步。
佛教又以清静为根本,即“空”。世人追名逐利,烦恼无穷无尽。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佛教以精神本性为自我的真实不虚,当空即空,而并不灭空断空,可见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以及人类必需的生活需要。它只是要人们不要沉溺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蒂都是社会的,对于个人而言完全为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还应还之社会,以改善社会大众之生活,故而佛教里有报“四恩”之说:“报众生思,报父更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若人人抱此“报恩”思想,不愁世界不和谐社会不发展了,而自我也因精神上的充实而不再灵魂空虚。
佛教教我们“依自不依他”,“自性自度”,就是要人们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用自我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自我造成之病,要自己去除。这不仅指我们个人,更指整个社会与人类。如果从我们个人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都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让它无限放纵,那么人类便不会再有战争,自然也不会再被肆意挥霍浪费,人们自我也就不会再痛苦了。若不能如此,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自我欲望的最大满足,这样只能造成痛苦的轮回。
佛有“三毒”之说,即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永无满足的贪欲;对不合己意而生憎恨的嗔怒;愚昧无知不明世理的愚痴。正是这“三毒”让人逐欲不止,夺争不已,偏执不明,永远痛苦。因而佛才要修“戒定慧”,以灭“贪嗔痴”。因而在实践中才要求人们以布施化贫,以慈悲为嗔,以智慧化愚。若众生能以此为指引,必将能以自身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