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儒家文化 > 中庸之道:儒家的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儒家的理想境界

字号:T|T

 

 

来源:成都日报作者:谢谦

说到孔子儒家,就得说到“中庸之道”。“中庸”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解释,“中”是“中正”,不偏不倚,“庸”是普通,平平常常。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说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还有另一种解释,“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用之社会人生。

 

 

  无论哪一种解释,“中正”也罢,“中和”也罢,关键词都是“中”。这个“中”,不是几何学上的中点,也不是代数学上的平均值,更不是好好先生抹稀泥搞折中,而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禁欲则压抑人性,导致精神病,纵欲则戕伐人性,同样有损身心健康。最佳状态,“发乎情,止乎礼”:适中,适度。再如社会改革,既不偏激,也不保守,而是因时因地,选择合情合理的方案,循序渐进,这就叫“中庸”。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打比方说:“如当盛夏极暑时,须用饮冷,就凉处,衣葛,挥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当隆冬盛寒时,须用饮汤,就密室,重裘,拥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极暑时重裘拥火,盛寒时衣葛挥扇,便是怪异,便是失其中矣。”总之,面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种种问题,不苟安,不浮躁,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把握好分寸,“允执其中”,“从容中道”,审时度势,进退有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要义。

 

  孔子曾赞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将“中庸”视为至高的品德,君子应当努力去追求的境界。但这并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华夏先哲积累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尧曰“允执其中”,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个“中”,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人生智慧。孔子加以提倡,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就是西方所谓“绅士”,小人不是坏人,而是民间所谓“二杆子”“二百五”,“反中庸”,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文化糟粕,中国人很多弱点缺点,如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不思进取,不敢冒险,因循守旧,生怕枪打出头鸟,生怕出头的椽子先烂,都是受其影响。其实,诸如此类弱点缺点,很多是制度文化或现实体制造成的,与儒家“中庸之道”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同现在提倡“开拓创新”,有些人急功近利,弄虚造假,剑走偏锋,美其名曰“创新精神”,其实是胡折腾,折腾来折腾去,折腾成“创新精神病”。你能说这是提倡“开拓创新”之过?大家都知道:问题在体制。

 

  事实上,“中庸”作为至高的仁德或人生智慧,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且不说今天,就是古代,中国人也普遍缺乏“中庸”的品德和智慧,好走极端,例子一抓一大把。孔子曾感慨:“中庸这种美德,人们很久没拥有了。”说如果找不到合乎中庸之德的人做朋友,那就选择狂狷之人交往,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是安于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