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致用之力行德善
潘樹仁
經典明理聖賢教 孝悌忠信要力行
致用德善濟生民 禮樂仁義壽而康
(一) 經世致用之道器相融
宋明理學的源頭,多以周敦頤(1017-1073年,湖南人)為開端,他所流傳之《太極圖說》,被尊為理學之經典,往後其中一脈,發展成為湖湘學派,《清代湘學研究》(1)列出眾多派別:「孫復的泰山學,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兄弟的洛學,邵雍的百源學,司馬光的涑水學,蘇氏兄弟的蜀學;到了南宋,則又有朱熹的閩學,胡氏父子及張栻的湘學,陸九淵的象山學,呂祖謙的婺學,陳亮的永康學,薛季宣等的永嘉學等等」。公元1131年胡安國、胡宏在湖南省湘潭縣創辦「碧泉書院」,以他們父子為首之湖南士人,都主張「經世致用」為其理論之宗旨,由此開創湖湘文化,胡宏說明其依據:「學聖人之道,得其體,必得其用。有體而無用,與異端何辨?井田、封建、學校、軍制,皆聖人竭心思致用之大者也」(2),他們擺脫以往道德義理之純粹研究框架,體用兼顧,濟世利民,而湖湘人才自清末(1850年太平天國動亂開始)散播全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後約百餘年,故此湖湘文化被後人重視和尊崇。
《易經》定下一個總原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經典載苛著義理智慧,流傳於世,是精神形而上之道,科技物質器具被人們應用,一般人認為「道」、「器」是兩類不同事物,不能混和,其實大家都忽略一個「形」字,形是形軀或身形,就是人類之身體,在人形之內,既要有物質之滋補,使生命之凡軀獲得保養,亦必須有精神哲學之教育薰陶,維持道德行為之規律,令人類挺立自由道德意志,與禽獸有所區別,現代人大量製造器具,供人使用和享樂,在不知不覺當中,精神散亂,磨滅人性之禮、義、廉、恥(3),人類自以為科學萬能。本年初,日本發生一場世紀核電廠災禍,重新令人反省,科技帶來之破壞後遺症,我們之子孫後代能否承受得起,德國及瑞士兩個洲國家,已經宣佈有序地關閉核電廠。
蕭昌明老師(1895-1943年,以下簡稱蕭老師)對中國傳統之道學和研究器物之科學,提出一種非常前衛之見解:「道學,科學,乃一也。二者并行,天下有補,二者分離,天下即苦。道者本於心,心亦物也」(4),在眾多災難之年頭,反思科學技術過份製造器具,市場推廣大量奢侈之物品,除了消耗地球資源外,對人類所造成之損失與破壞,可能比獲益更巨大,加上無良之經營者,不顧有害化學劑毒害人類,化學物污染河川和大地,損壞環境力度更強。道器不能分離是大原則,以道德大仁大義之長遠考慮,才是真正為人類謀福祉。學習經典之道德義理,規範著物質之使用和拋棄,關顧著循環回收,不可損毀宇宙之生態,其實就是天地本來自然之道,道器相融,確實是一個不變之大原則。
(二) 力行德善之濟世心懷
本段以蕭老師之廿字哲學為例子,解釋力行德善之重要性,而且培養濟世之心懷,就是修身之本,更是天下太平之根基,蕭老師有突出之創建和貢獻,值得後人視為楷模。
蕭老師在1926年創編廿字哲學【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用簡單之道德條目,結合各種中西哲理學派,以聖賢留下之精粹,來維繫人們之道德心靈,不致於崩潰離失,作出指向性之人生實踐座佑銘。佛光大學創校校長龔鵬程教授,稱這種儒家形式之人文倫理觀,是「華夏文明的異化與再生」(5)。這種簡易之道德哲學,由個人以至天地,更可以演化成器物之功能,替人民謀取幸福,消弭病苦和種種災難。以下詳列各種演變之重點方向:
(1)經典金匙:中華文化積聚千經萬典,真是汗牛充楝,各種不同哲思都有,不同角度之闡述思維都有,從先秦之道、儒、墨、法到九流十家,連貫佛家和宋明理學,更是千變萬化,不容易摸索到一條清楚之學習道路,而且見仁見智,君子之道鮮為人知(6),不容易有統一之學習里程。蕭老師運用智慧,化繁為簡地創立廿字哲學,承襲傳統之真理在於實踐這種理論,希望人們先在日常生活中實行道德,有餘力再精心詳細研究。只要真心踐履廿字哲學,等同取得一條經典之金鎖匙,可以打開深奧之經典,試想一想一個人做著慈悲之善事,可以同時拋棄博愛嗎?在道德行為實踐之中,慈悲和博愛不分高低,亦不可分割,所以廿字哲學本身充滿哲理,只要你身體力行德善,廿字便成為你靈性中之特殊器具,使人智慧打開,感悟經典哲理,竅穴舒展。
(2)炁功治病:廿字哲學就是人類心靈之正氣,即是天真原始之先天正炁,運用這種正炁治病,是一種創新技術,現代西方能量醫學,證明人體之生物能量,可以治療疾病,由此破除迷信和宗教神秘方式,是現今自然醫學及預防醫學之最高層次,蕭老師在《宗教大同推進社問答》裡提出:「我們治病,正是為科學而發生,現在科學,無不講求證據,吾社以此證明,而發揚光大吾社也」,「況今科學時代,處處皆要證據,若無證據,即詬之為迷信,以此治病,即所以證明正氣之不假」,傳統中醫提到道德精神強壯,是長壽健康之根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人性良心若能充滿正氣,自己當然身體健康,運用在濟世心懷之慈善事業裡,也可以令他人接收到正氣,廿字哲學達到「醫病醫心」之良好效果,結合身、心、靈為一體,這正是蕭老師智慧創造之處。
(3)養形健體:一般養生之道,都提到要心廣體伴,心情愉悅才能健康長壽,心性修養向外,由氣性氣質彰顯,就是身體行為,蕭老師提醒人們修養道德要:「變化氣質,境象若春」,經典之道理,一旦施行在個體,就是德行,德正而形軀正,仁者壽便是向來人們之體會。《荀子.不苟篇》提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他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8),這種推衍,便是經典之應用,在身體上產生作用和變化。禮樂之教育,並非要封閉人之身體行為,反過來看,禮樂能夠安頓形體,使人氣度從容,減低心身壓力,自然身體健康。王廷相對禮義約制情慾,有此說法:「故仁義道德之修,非徒為己也,將以化人也;禮樂法制之設,不徒治人也,亦以安己也,勢之所必然者也」(9)。廿字哲學成為修養之器物,可以成就心身合一(如一)、內外合一(相續)、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之成德生命。
(4)意義治療Logotherapy:蕭老師以廿字哲學,作為人們生命之指南針,希望人類安穩地走著人生大道,快樂地完成一生中之愉悅光陰,每個人都緊握著自己之人生意義,定下目標,不論目標之大小或長遠與短暫,都離不開廿字之正確大道,因而使生命盈滿和交織著個人及眾人之理想目標,「人對此存在意義的追尋」(10)建立了定向和光明之道路,充滿著善良而正確之人生意義,治療和阻擋虛無主義,令追尋虛擬世界玩耍電腦之年青人,重歸正道。除了個人獲得幸福外,有餘力和時間,幫助身邊有苦難之弱勢社群,由一人行之,一家推之,社會行之,國家推之,則此世界必定進入和諧之境況,人生充滿各自幸福之意義,這便是現代生命意義治療學之目標,大同世界就是每個人都獲得精神上之喜樂,物質之輕微差異不再去計較。
以上闡釋廿字哲學之實際應用,道器相合,又得到一個證明。
(三) 天人合德之永續發展
一個人之道德行為,就是實踐經典之義理,中華文化一向定立最高道德標準,便是以天地之大德為指標,人德必須合乎天之德,生命才能真正成就,作為頂天立地真君子之人生意義,大多數人有此共同目標,善氣多於惡氣,天地便不會崩坍,人類才可以永續發展。以下再略述要點:
(1)力行文化交流:面對其他文化之經典,必須尊重和逐步加以理解,可以舉辦學術研討會,交流思想哲理,由此可以消融文化差異,而中華文化有一種巨大之溶合力,「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進來,而沒有甚麼文明的因素分離出去成為另一種獨立的文明」(11),文化活動方面之交流,包括藝術之表演,考古文物展覽和旅遊觀賞等等,使大部份群眾互相了解,更為親切,因為經典只能令部份人士得到溝通,而且進度緩慢。
現代資訊發達,要消融文化差異,可以從長遠工作著手,不同文化相遇時,互相展現其文化特色,互相欣賞包容,得到大同之融合,便是交流之起點。要呈現中華文化之特式,可以從簡單之象形文字開始,有了趣味性之文字學認識,增加對文字理解之深度和闊度,當研讀經典時,就易於用濃厚之思潮與古人溝通,困難度自然減少。這個方法筆者在香港之中小學曾經使用,覺得學生易於引起對古文化之興趣,跟著對經典便有一種尋找之渴求,或許這是推廣經典之良好幫助。(筆者9月份將在香港電台[長進課程:中華智慧與人生]講述文字文化題目)
(2)力行古為今用:傳統經典之義理,固然有詳盡之論述,但時空之變遷,可以增加更多角度之思維,隨著新思維之開展,便有新行動方式,摘取古代經典於現代推行,必須用簡易和方便為原則,例如成人加冠禮,要廣泛推行,首先定立現代主題:責任與承擔,作為提醒年青人成長成熟之導向,典禮前為他們講解古代文化,以至現代禮貌待人之重要性,為自己之人生選擇[志字],作為個人之座佑銘,然後簡化禮儀模式,請他們自行朗誦[成人加冠禮]約章,最後蓋上自己之[志字]印章,其實隆重之典禮,旨在令青年人留下深刻之印象,在他們成長歷程之中,留下一個重要之銘記,長輩到場之鼓勵,使他們增加溫馨之關懷暖意。
人類心性良知之道德,是人性共同價值,不論時間之久遠,都是人們良心天性之自然標準,所以引用古代經典義理,只要通過現代人大多數之贊同,反覆推搞在你和我之身上,便可以重新應用在今天,推行後若出現問題,當然調節改動也是必然之情況,只要力行求善德,就會得到善良之結果。大儒王陽明創辦「龍崗書院」(12),推行他的學說「知行合一」,是理學家提到力行之賢士。心靈深處只要反復思量,總會有清晰之答案。「德」字之古寫,是「行」字中間加入「直心」,後有簡寫為「惪」,最後演變成現在之「彳」再加「惪」,美術化後,而為現行之「德」字。其意義很清楚,人之行為活動,必須由內心率直而表露,就是恰當之德行,故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亦是人人同此一心,蕭老師在《人生指南.德》講解:「直心者,蓋言人貴本其中和之理,發為正氣,上通於天,下達於地,易所謂與天地合其德是也,夫天有好生之德,而天不崩,地有成物之德,而地不傾,人能修德以配天地,則精神不死,而可與天地參矣,自道德陵夷,四科六藝,化為烏有,余雖山野村夫,罔有學識,而覩茲世界衰微,人心不古,聖人之德,已無遺存,浩劫之來,瀕於眉睫,意欲有志君子,立德以挽天心。」
現在世界各國面臨之社會問題,因為交通發達和互聯網之訊息快捷,所遇到之問題都會大致相同,例如國際性犯罪上升,公德心下降,損壞環境保育問題,這些人性道德問題,便可以作為國際合作之空間,這些公義公德之範圍,從修身之人性觀開始,到政府維持公正廉明之處理方法,古代已有論述,今日可以在中華經典之中,重新古為今用,為人類未來出一分力量。世界各國不僅是打擊犯罪伙團之活動,更要聯手提高道德意識,阻止恐佈破壞,壓抑盲目崇拜物質之推銷,才能徹底阻塞罪惡之發生。
綜合本文之結論重點,經典義理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眾人步向正確之大道,力行善德,同心攜手濟世利人,將是全球一體化之共同願景,人類和諧交往之新紀元。
註:
(1)朱漢民<湘學的學術旨趣及其演變>,湖湘文化研究系列,朱漢民主編,第2頁,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ISBN 7-81113-007-6。
(2) 王興國<略論近代湖湘文化的經世致用特點>,朱漢民主編《湖湘學術與文化研究》,第282頁,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ISBN 7-81053-909-4。
(3) 管仲《管子》,首先提出禮、義、廉、恥是國家之四維,管仲:「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4) 蕭昌明《宗教大同推進社問答》,轉載自《歷海笙歌.蕭大宗師昌明傳奇一生》第155頁,博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ISBN 978-988-99812-4-2。
(5)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第396頁,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一刷,ISBN 978-957-11-5576-0,。
(6)馬恒君《周易正宗》,《易傳.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第499頁,華夏出版社,2007年8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5080-4216-9。
(7)唐.王冰@編注《黃帝內經》,<卷一:上古天真論一>第一頁,大孚書局印行,1992年影印初版,2004年9月再版,ISBN 957-765-103-8。
(8)楊儒賓《儒家身體觀》,<第一章:四、荀子的禮義身體觀>第68頁,修訂二版2008年9月三刷,ISBN 957-671-470-2。
(9)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之建立>,《儒學的氣論與工夫》,楊儒賓編,第269頁,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版,ISBN 986-00-2381-6。
(10)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第119頁,明文書局發行,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年臺北市,ISBN 957-9364-11-7。
(11)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總緒論第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3次印刷,ISBN 978-7-301-10602-0。
(12)周月亮《大儒王陽明》,第七回:以行求知,第83頁,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 978-7-5443-3208-8。
2011-7青島
- 上一篇:《论语》中的“省”
- 下一篇:论先秦时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