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冯先生演讲 > 新形勢下的國學教育

新形勢下的國學教育

字号:T|T
新形勢下的國學教育
------ 在第三屆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研討會上的講話
------ 馮燊均國學基金會馮燊均主席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自國學基金會成立以來,將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作為工作重心,在全國設立了包括大專院校、中小學、幼稚園、國學社團等三十多個教學點和合作單位,在各位專家、各位老師認真工作和同學們積極參與下,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回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別是今年喜報頻傳:繼安徽師範大學首先提出將中華義理經典教育課程從選修課逐步過度到必修課的設想。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又於2010年07月01日正式向全廣西14個地市教育局發出了『關於開展廣西中小學國學師資培訓的通知』,由本會與廣西師範大學聯合成立『廣西中小學國學師資培訓中心』,每年為廣西全自治區培訓100名中小學國學教師,首屆培訓班即將於下個月(08月)15日開課;另外值得高興的是本會今年首次與北京大學携手合作共同推動國學的研究和推廣,在此特別感謝張國有副主任百忙中親臨大會給予支持。這些重要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經典教育工作。今天,在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的昆明,召開第三屆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齊聚一堂,圍繞“國學與學校德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希望諸位暢所欲言,將你們的意見充分表達出來,將你們的智慧和經驗充分展現出來,並且展開富有意義的辯論。在此,謹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當前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的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復興。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許多中國人找回了民族自信心,開始正確評價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日本、韓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許多外國人士將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大量興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孔子誕辰日定為“世界教師節”,2004年設立“孔子獎”。 2009年10月2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紀念孔子誕辰的決議。1988年1月,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開會結束時呼籲:“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更好的生存下去,必須回顧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我們相信,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宣導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不僅僅為中國人需要,也是全人類共有的基本價值。以弘揚孔子思想為核心的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適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
祖國大陸長期以來主張,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中華文化經典構建了一個充滿人性光輝的理想世界,如果沒有經典教育,就只有世俗世界,不能構建理想境界。中華義理經典承載了中華民族的道觀,承載了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道德觀,如果不讀經典,則道德觀無從建立。如果一個中國人只有西方的文化知識,而缺乏中華文化的教養,則是不完整的文化。如果一個中國人連傳統的禮儀都不遵守,他就不會有遵守紀律的行為習慣。所以,我們認為,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有助於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與執政黨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實質上就是將民族精神納入國民教育之中。民族精神並不是一些抽象的政治術語,而是由中華義理經典承載的。不進行中華義理經典教育,民族精神就不會深入人心。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我們認為,中國歷代聖賢的經典文獻,就是建設精神家園的基本材料。根據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和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權威專家編寫《黨員領導幹部二十堂國學修養課》,首次將國學列為全國黨員幹部的學習內容,這是執政黨執政觀念的重大轉變。其中一課就有陳傑思主任所寫的《國學的歷史命運與現代價值》。
就在雲南這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至今保存了100多座文廟,居全國各省之冠,26個民族和諧相處,各民族既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同時又保持對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尊崇,這正是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體現。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新疆和西藏也有廣泛傳播的中華文化經典,現在就會有和平安寧的局面。
 
現階段,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編寫《中小學國學經典課程》,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十種主題。在此次會議上,先提供其中五本教材給各位,餘下五本教材將在明年第四屆研討會前編印出版,希望各位提供寶貴意見,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
 
最後祝在座各位健康、幸福、快樂!謝謝大家!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