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李福蔚:简论春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李福蔚:简论春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字号:T|T

 
李福蔚:简论春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盛大节日春节,从炎帝时代的蜡祭傩舞祈年到虞舜即天子位,率众官拜天地开始,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包孕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的精髓,浓缩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

  一、祈年成,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是春节的永恒主题。

  俗语:“百年节为首”。岁时节日是我国历法、气候、农耕与民间信仰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以春节最具代表性。人们习惯称春节为“过年”。“祈年成”是春节的永恒主题,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从事农、牧、渔业的生产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从大自然索取了求得生存所需要的物品,每到年末岁首的春节,总是怀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要向大自然表达酬谢之意,并祈求大自然在新的一年里,仍能赐给丰收和好运。如在春节里,请“家宅六神(灶神、天神、土地神、仓神、井神、门神等)”,设龛祭祀。对各种家畜家禽的善待,本质上是大自然恩赐的谢忱。古人把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十天,分别称为鸡日、犬日、猪日、羊日、马日、牛日、人日、谷日、天日(玉皇的生日)和石头生日,亦是把自然万物和人一样平等对待的表现。此时,人们以“我们善待万物,万物亦将善待我们”的朴素情感,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主宰一切的野心,唯有自知之明的谦和心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大自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繁荣,保护牛羊成群,家宅平安,而成为春节的期盼。春节期间所展示的原初性民俗事象,无不揭示出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与和谐一致。

  二、 讲俗套,强化历史文化记忆是春节的重要内容。

  俗套是节日里人们创意和安排而积淀的一系列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程式。周而复始的年节使这些俗套世代传延,承前启后。如逢春节回家过年的团聚、吃年饭、守岁、说年、团拜、祭祖和走亲访友等俗套是春节的重要内容。腊月二十三“祭灶”是火崇拜的遗留;“请先人一同过节”和“朝祖”是祖先崇拜的延续;“祭土地”是自然崇拜的表现;放鞭炮,贴门神,挂红灯,贴春联是为了求吉避凶。而除夕夜吃团圆饭、守岁、给孩子压岁钱、给长辈拜年、走亲戚以及节日里的行为禁忌和语言禁忌等俗套,则是为了凝聚群体力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这些俗套在年节循环的周期中重复,层积,叠加,强化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只要你是这个民俗文化圈中的一员,就得按约定俗成辈辈遵循的传统习惯办事,如若违反或忽略,就被认为是“失记”或“失礼”。这些俗套,说它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也罢,说它是束缚人们的枷锁也罢,反正你是无法摆脱的,但却能使你的日常生活情趣盎然,有滋有味而留下永恒的怀念。

  三、图热闹,突出人的生命活力张扬是春节的明显特色。

  怕冷寂,好热闹是人的性格中的一大特点。从“祭灶”后吵年锣鼓敲响开始到年货市场、社火游演和正月十五的观灯闹元宵,始终呈现着热闹的“年气”。鞭炮声,叫卖声,锣鼓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人们一扫日常生活中的劳累状态,一个个笑逐颜开,做好吃,穿新衣,尽情欢乐,甚至参与社火,秧歌,戏曲表演,在众乡亲面前一显身手,玩出“真我”的味道。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寻找愉悦,洒脱的生活情趣,使人的生命活力得以尽情张扬。在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河水开冻,草木拔节,虫鸣鸟叫,勃勃生机令人喜悦的时令中,呈现出生命的喧哗和热闹,闹出个春天来,闹出个红红火火新一年。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

 

 来源:福客民俗网 2007年01月15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